心衰患者一般可以做支架手术,但需根据具体病情评估手术指征。心衰可能与冠状动脉狭窄、心肌梗死等因素有关,支架手术主要用于改善心肌供血。
心衰患者若存在严重冠状动脉狭窄导致的心肌缺血,支架手术是常见治疗方式。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可恢复血管通畅,减轻心脏负荷。术后需配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预防血栓,同时控制血压血糖。这类患者术后心功能可能逐步改善,但需长期随访。
部分终末期心衰患者因心肌广泛纤维化,支架手术效果有限。若心脏射血分数低于30%或合并严重瓣膜病变,可能需要评估心脏移植或心室辅助装置。这类患者术前需完善心脏超声、冠脉造影等检查,由心内科与心外科团队联合制定方案。
心衰患者术后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监测体重变化。避免剧烈运动但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遵医嘱使用呋塞米片、螺内酯片等利尿剂。出现呼吸困难加重或下肢水肿需及时复诊,定期复查心电图和BNP指标。
心脏病患者是否需要放置支架需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心肌缺血情况决定,通常当血管狭窄超过70%且伴随明显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时建议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是支架植入的主要指征。当血管造影显示狭窄程度超过70%并影响血流时,可能引发典型心绞痛症状如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活动后加重,此时通过球囊扩张后植入金属支架可有效恢复血流通畅。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病12小时内行急诊支架手术能快速开通闭塞血管,挽救濒死心肌。部分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若存在持续胸痛、肌钙蛋白升高或动态心电图改变,也可能需要紧急血运重建。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若优化药物治疗后仍存在频繁心绞痛发作,或负荷试验显示大面积心肌缺血,同样符合支架植入标准。部分特殊解剖病变如左主干狭窄超过50%或前降支近端严重狭窄,即使症状不典型也建议积极干预。对于多支血管病变合并糖尿病或心功能不全者,可能需要评估是否更适合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术后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片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定期复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避免支架内再狭窄。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警惕支架内血栓形成或新发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