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ABO溶血可通过光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输血治疗、药物治疗、换血治疗等方式干预。ABO溶血通常由母婴血型不合引起,母亲为O型血而胎儿为A型或B型血时,母体产生的抗A或抗B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
1、光疗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的主要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将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排出体外。光疗期间需遮盖新生儿眼睛及会阴部,监测体温及胆红素水平变化。光疗可能出现发热、腹泻等副作用,需及时调整光照强度和时间。
2、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通过阻断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减轻溶血程度。常用剂量为每公斤体重0.5-1克,需在24小时内缓慢输注。该治疗适用于中重度溶血或光疗效果不佳者,可减少换血治疗概率。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压及过敏反应。
3、输血治疗严重贫血患儿需输注洗涤O型红细胞纠正贫血,维持血红蛋白在安全水平。输血前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输注速度应缓慢。输血后需监测生命体征及血红蛋白回升情况,必要时重复输注。输血并发症包括感染、过敏反应等。
4、药物治疗白蛋白注射液可结合游离胆红素促进排泄,常用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克。苯巴比妥片可诱导肝酶活性增强胆红素代谢。茵栀黄口服液等中成药辅助退黄,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需配合光疗监测胆红素变化。
5、换血治疗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或出现胆红素脑病征兆时需实施换血疗法。通过双通道同步换血可置换出致敏红细胞和抗体,降低胆红素水平。换血需使用新鲜O型血红细胞与AB型血浆混合液,操作过程需严格无菌。
新生儿ABO溶血患儿出院后需定期复查血红蛋白及胆红素,避免感染诱发溶血加重。母乳喂养无需中断但需观察黄疸变化,适当增加喂养频率促进胆红素排泄。居住环境保持适宜温湿度,避免包裹过厚影响散热。家长需学会识别嗜睡、拒奶等神经系统症状,发现异常及时返院复查。遵医嘱补充铁剂预防贫血,疫苗接种需根据溶血恢复情况调整时间。
小儿溶血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以新生儿期最为常见,尤其是出生后24小时内至1周内。该病主要由母婴血型不合、遗传性红细胞缺陷或感染等因素引起,表现为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
母婴血型不合性溶血多见于出生后48小时内,以ABO血型不合为主,Rh血型不合症状更严重但发生率较低。早产儿因肝脏代谢功能不完善,黄疸症状可能持续1-2周。部分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儿在婴幼儿期才出现慢性溶血表现,症状随年龄增长可能加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儿多在接触氧化性药物或食物后突发急性溶血,常见于6个月至5岁儿童。感染相关性溶血可见于各年龄段,EB病毒、疟原虫等病原体感染后可能出现血红蛋白尿等表现。
日常需注意观察患儿皮肤黄染程度、尿液颜色及精神状态,母乳喂养者母亲应避免进食蚕豆等可能诱发溶血的食物。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进行光疗、输血或药物治疗,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和胆红素水平。疫苗接种前需筛查G6PD酶活性,避免使用磺胺类等高风险药物。对于遗传性溶血患儿,建议家长记录溶血发作诱因并随身携带疾病警示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