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可能由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脑卒中、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原因引起。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通常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发生。
1、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猝死的常见原因,冠状动脉突然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患者可能出现剧烈胸痛、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等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发病基础,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因素可加速病情发展。治疗包括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
2、恶性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可导致心脏骤停。电解质紊乱、心肌缺血、心肌病等是常见诱因。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头晕、意识丧失等症状。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可预防猝死发生,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利多卡因可用于治疗。
3、脑卒中大面积脑出血或脑梗死可导致脑疝形成,压迫脑干生命中枢引发猝死。高血压、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是常见原因。患者可能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控制血压、手术治疗血管病变可降低风险。
4、肺栓塞大面积肺栓塞可导致急性右心衰竭和循环衰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主要原因,长期卧床、手术后、恶性肿瘤患者风险较高。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可预防血栓形成。
5、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破裂可导致大出血和心包填塞。高血压、马凡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危险因素。患者可能出现撕裂样胸痛、休克等症状。控制血压、手术治疗可改善预后。
预防猝死需定期体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有猝死家族史或心脏病史者应进行心脏评估,必要时接受预防性治疗。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情绪波动也有助于降低猝死风险。
心脏猝死可通过心肺复苏、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保持呼吸道通畅、拨打急救电话、避免移动患者等方式急救。心脏猝死通常由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原因引起。
1、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是心脏猝死急救的关键步骤,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可以帮助维持血液循环。将患者平放在硬质平面上,双手重叠放在胸骨下半段,用身体重量垂直下压,深度约5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交替进行,每30次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到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
2、自动体外除颤器自动体外除颤器能够识别可除颤心律并给予电击,尽早使用可提高存活率。打开设备后按照语音提示操作,将电极片贴在患者裸露的胸部,确保无人接触患者后按下放电按钮。设备会自动分析心律并决定是否需要除颤,必要时可重复进行电击。公共场所配备的自动体外除颤器通常有明确标识,操作简单无需专业培训。
3、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有助于氧气交换,提高复苏成功率。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清除口腔内可见的异物或呕吐物。进行人工呼吸时捏住患者鼻子,用嘴完全包住患者嘴巴吹气,每次吹气持续1秒以上,观察胸部起伏。避免过度通气,过度通气可能导致胃内容物反流或影响胸外按压效果。
4、拨打急救电话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是心脏猝死急救的重要环节,专业医疗团队能提供更高级的生命支持。向调度员清晰说明事发地点、患者情况和已采取的急救措施。保持电话畅通以便接收进一步指导,有条件时可让他人协助拨打电话。急救人员到达后准确转交患者信息,包括发病时间、症状变化和已实施的急救操作。
5、避免移动患者除非环境不安全,否则应避免随意移动心脏猝死患者,不当移动可能加重病情。等待专业急救人员到场处理,移动可能导致胸外按压中断或造成二次伤害。如需转移必须保持患者身体平稳,特别注意保护头颈部。在急救人员指导下协助转运,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心脏猝死急救需要快速反应和正确操作,掌握基本急救技能有助于挽救生命。日常应学习规范的心肺复苏技术,了解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位置。定期参加急救培训更新知识,家中可准备简易急救包。健康人群也需关注心脏健康,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出现胸闷、心悸等预警症状时及时就医检查,高风险人群可咨询医生关于预防性措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