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常规检查项目包括血压监测、血液生化检查、尿液检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靶器官损害程度和并发症风险。
1、血压监测:
动态血压监测是诊断高血压的金标准,通过24小时连续测量可识别隐匿性高血压和白大衣高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建议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前需静坐5分钟,避免咖啡因和吸烟。
2、血液生化检查:
包括空腹血糖、血脂四项、肾功能肌酐、尿素氮和电解质检测。特别关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钾水平,前者反映动脉硬化风险,后者异常可能提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3、尿液检查:
尿常规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可早期发现肾损害。当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超过30mg/g时,提示高血压肾病的发生,需要加强血压控制。
4、心电图检查:
基础心电图能发现左心室肥厚、心肌缺血等心脏改变。若出现ST-T改变或病理性Q波,需进一步评估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5、心脏超声:
超声心动图可准确测量左心室质量指数,评估心脏舒张功能。左室肥厚是高血压最常见的心脏靶器官损害,与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相关。
高血压患者除定期检查外,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5克以下。建议采用得舒饮食模式,多摄入新鲜蔬果、全谷物和低脂乳制品。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范围内。戒烟限酒,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情绪波动。合并糖尿病或肾病患者需每3个月复查尿微量白蛋白,每年进行眼底检查。血压未达标者应增加家庭监测频率,记录血压日记供医生参考调整治疗方案。
尿道检查项目主要有尿常规检查、尿流率测定、尿道造影、尿道镜检查、尿道分泌物检查等。
1、尿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是尿道检查的基础项目,通过分析尿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蛋白质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尿路感染、血尿等问题。检查时需留取清洁中段尿,避免月经期或剧烈运动后采样。尿常规异常可能提示尿道炎、膀胱炎等疾病,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2、尿流率测定尿流率测定用于评估排尿功能,通过测量单位时间内尿液排出量,判断是否存在尿道梗阻或膀胱收缩无力。检查时要求患者憋尿后自然排尿至专用仪器,结果异常可能提示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疾病。该检查无创且操作简便,是下尿路症状筛查的重要手段。
3、尿道造影尿道造影通过向尿道注入造影剂后进行X线摄片,可清晰显示尿道解剖结构。分为逆行尿道造影和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两种方式,能准确诊断尿道狭窄、尿道瘘、尿道憩室等结构异常。检查前需排除碘过敏史,术后建议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
4、尿道镜检查尿道镜检查是将细径内镜经尿道插入,直接观察尿道黏膜情况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尿道息肉、肿瘤、结石等病变,必要时可同步进行活检或治疗。检查前需局部麻醉,可能存在轻微不适感,术后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避免感染。
5、尿道分泌物检查尿道分泌物检查针对存在异常分泌物的患者,通过显微镜检或培养明确病原体类型。常用棉拭子采集尿道口分泌物,可诊断淋球菌性尿道炎、非淋菌性尿道炎等疾病。检查前24小时应避免冲洗会阴或使用抗菌药物,以免影响结果准确性。
进行尿道检查前应保持会阴部清洁,检查后注意观察排尿情况,出现持续疼痛或血尿需及时就医。日常建议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避免长时间憋尿,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存在尿频、尿痛等症状时应尽早就诊,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需提前告知必要时调整检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