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在心脏彩超上主要表现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心室功能下降、室壁变薄、心脏结构改变及并发症相关征象。
1、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心脏彩超可清晰显示梗塞区域心肌运动减弱或消失,与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对应。急性期可见矛盾运动,即收缩期梗塞区向外膨出。陈旧性心梗可表现为运动消失或僵硬,心肌收缩期增厚率明显减低。
2、心室功能下降:
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是常见表现,可通过M型超声或三维超声定量评估。舒张功能异常早于收缩功能异常出现,表现为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异常、组织多普勒e'峰减低。右心室受累时可出现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减低。
3、室壁变薄:
陈旧性心肌梗塞区域心肌变薄,厚度常小于7毫米,与正常心肌形成鲜明对比。急性期可因水肿出现暂时性增厚,但收缩期增厚率消失。瘢痕形成后心肌回声增强,心内膜面毛糙不平。
4、心脏结构改变:
左心室扩大常见于大面积心梗,心腔呈球形改变。室壁瘤形成表现为局部室壁向外膨出,收缩期与舒张期持续存在。乳头肌功能不全可致二尖瓣关闭不全,彩色多普勒显示反流束。
5、并发症相关征象:
心脏破裂可见心包积液迅速增多,室间隔穿孔表现为室水平左向右分流。附壁血栓多见于心尖部,呈团块状低回声。右室梗塞可见右室扩大、三尖瓣反流加重。
心肌梗塞患者日常需低盐低脂饮食,控制每日钠盐摄入低于5克,增加深海鱼类摄入补充ω-3脂肪酸。运动康复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从床边坐立逐步过渡到步行训练,监测运动时心率不超过最大预测值的70%。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出现胸闷气促等不适及时就诊。心脏彩超随访建议急性期每周1次,稳定后每3-6个月复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
血压正常值范围是收缩压90-120毫米汞柱,舒张压60-80毫米汞柱。血压长期超过140/90毫米汞柱或低于90/60毫米汞柱可能增加心肌梗死风险。心肌梗死通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因素有关,建议定期监测血压并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血压持续高于140/90毫米汞柱时,血管内皮易受损,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冠状动脉逐渐狭窄会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可能诱发心绞痛。若斑块突然破裂形成血栓,冠状动脉完全堵塞时即发生心肌梗死。这类患者常伴有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进行冠脉造影评估。
血压低于90/60毫米汞柱时,心脏灌注压力不足,心肌可能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严重低血压会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尤其存在血管狭窄的患者更易发生心肌缺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冷汗等症状,需排查是否存在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等基础疾病。
建议每日固定时间测量血压并记录,避免吸烟饮酒和高盐饮食。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或缬沙坦胶囊等降压药物,低血压患者需加强营养摄入。出现持续胸痛超过15分钟时须立即就医,心肌梗死救治的黄金时间为发病后120分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