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压力性尿失禁需通过尿动力学检查、盆底肌功能评估、超声检查、膀胱镜检查及排尿日记等综合诊断。
1、尿动力学检查:
通过测量膀胱压力、尿流率等参数评估储尿与排尿功能,可明确是否存在膀胱过度活动或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检查时需向膀胱注入生理盐水并记录压力变化,能准确区分压力性尿失禁与其他类型尿失禁。
2、盆底肌功能评估:
采用指检或肌电图检测盆底肌群收缩力,判断肌肉松弛程度。检查时要求患者模拟憋尿动作,医生通过触诊或设备记录肌肉收缩强度与持续时间,结果直接影响康复方案制定。
3、超声检查:
经会阴或经阴道超声可观察膀胱颈位置移动度及尿道旋转角度。患者在咳嗽或用力时进行动态扫描,若膀胱颈下移超过1厘米或尿道旋转角大于30度,提示盆底支撑结构薄弱。
4、膀胱镜检查:
用于排除膀胱肿瘤、结石等器质性疾病。通过内窥镜直接观察膀胱黏膜及尿道内口形态,尤其适用于伴有血尿或反复尿路感染的患者,可发现合并的膀胱过度活动症或间质性膀胱炎。
5、排尿日记:
要求患者连续记录3天饮水量、排尿时间及尿失禁发作情况,分析漏尿与腹压增高的关联性。日记需详细记录每次漏尿时的活动类型如咳嗽、跳跃,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日常建议加强凯格尔运动训练,每日3组收缩盆底肌动作,每组维持10秒;避免提重物及长期站立;控制咖啡因摄入以减少膀胱刺激;超重者需减重以降低腹压。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尿道中段悬吊术等手术方案,术后需定期复查盆底功能。
压力性尿失禁可通过盆底肌训练、电刺激治疗、生物反馈疗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压力性尿失禁通常由盆底肌松弛、妊娠分娩损伤、肥胖、慢性咳嗽、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原因引起。
1、盆底肌训练通过重复收缩肛门和阴道周围肌肉增强盆底肌力量,每日进行3组,每组10-15次收缩,每次持续5-10秒。长期坚持可改善轻度尿失禁,尤其适合产后女性。训练时需保持正常呼吸,避免腹部用力。
2、电刺激治疗采用低频电流刺激盆底肌肉收缩,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每周治疗2-3次,10-15次为一疗程。适用于自主训练效果不佳者,可能与盆底肌萎缩或神经损伤有关,表现为咳嗽时漏尿量增多。
3、生物反馈疗法通过传感器监测盆底肌活动状态,帮助患者掌握正确收缩方法。需配合专业设备进行,治疗周期为4-8周。对伴有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患者效果较好,可能出现尿急伴随漏尿症状。
4、药物治疗盐酸米多君片可增加尿道闭合压,度洛西汀肠溶胶囊调节神经传导,雌三醇乳膏改善尿道黏膜萎缩。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可能存在心悸、头晕等副作用,禁忌用于严重高血压患者。
5、手术治疗尿道中段悬吊术采用聚丙烯吊带加强尿道支撑,膀胱颈悬吊术适用于解剖结构严重异常者。术后需留置导尿管1-3天,可能与术后尿潴留、吊带侵蚀等并发症有关,表现为排尿困难或持续疼痛。
日常应控制体重指数在18.5-24之间,避免提举重物及长期站立。减少咖啡因和碳酸饮料摄入,每日饮水控制在1500-2000毫升。穿着棉质透气内裤,定时排尿间隔不超过3小时。更年期女性可适当增加豆制品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局部雌激素治疗。若出现尿路感染症状如尿频尿痛,需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