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损害,主要危害包括急性肾损伤、电解质紊乱、脑水肿、心血管系统衰竭及感染风险增加。
1、急性肾损伤:
高血糖状态导致渗透性利尿,大量水分丢失引发肾前性氮质血症。酮体堆积会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严重时可进展为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可能出现少尿、血肌酐升高等表现,需通过补液及胰岛素治疗纠正代谢紊乱。
2、电解质紊乱:
胰岛素缺乏时大量钾离子从细胞内转移至血液,但尿液中钾排泄增加易导致低钾血症。同时伴随低钠、低磷等失衡,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或呼吸肌麻痹。治疗中需动态监测电解质水平并针对性补充。
3、脑水肿:
血糖快速下降时脑细胞渗透压调节失衡,水分向脑组织转移引发颅内压增高。儿童患者更易出现头痛、意识模糊甚至昏迷。需控制血糖下降速度,每小时不超过5毫摩尔/升。
4、心血管衰竭:
严重脱水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酸中毒抑制心肌收缩力。患者可表现为低血压、心动过速甚至心源性休克。需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晶体液,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5、感染风险:
高糖环境利于细菌繁殖,酮症酸中毒患者常合并肺部或泌尿系统感染。感染灶可能诱发炎症风暴,加重代谢紊乱。治疗时应筛查潜在感染源并合理使用抗生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日常需严格监测血糖,避免擅自停用胰岛素。出现多饮多尿、腹痛或呼吸深快等症状时及时就医。饮食上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保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适当补充含钾丰富的香蕉、菠菜等。规律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但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注明用药信息和紧急联系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立即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密切监测血糖与酮体、纠正脱水与电解质紊乱、调整胰岛素用量、预防感染、心理支持等。
1、监测血糖与酮体每小时监测血糖及尿酮体或血酮体水平,血糖下降速度不宜过快,控制在每小时3.9-6.1mmol/L为宜。使用快速血糖仪检测指尖血糖,尿酮体检测需留取新鲜中段尿液。若血糖持续高于13.9mmol/L或酮体阳性,需及时通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2、纠正脱水与电解质建立双静脉通道快速补液,初始1-2小时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24小时补液量按体重6-10%计算。每2-4小时监测血钾水平,尿量>30ml/h后需在液体中加入氯化钾。注意观察皮肤弹性、尿量及意识状态变化。
3、调整胰岛素用量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每小时0.1U/kg,血糖降至13.9mmol/L时改用5%葡萄糖注射液加胰岛素。禁止突然停用胰岛素,过渡期需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根据血糖值每2-4小时调整一次剂量。
4、预防感染保持口腔及会阴清洁,每日进行2次口腔护理,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拍背,骨突处垫减压敷料。留置导管者每日更换敷贴,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液。体温超过38℃需进行血培养检查。
5、心理支持解释治疗过程缓解焦虑情绪,采用放松训练减轻应激反应。指导患者识别心悸、冷汗等低血糖前兆,建立急救卡注明疾病信息与用药记录。家属需学习血糖监测技术,协助制定个性化饮食运动计划。
患者出院后需每日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遵医嘱规范注射胰岛素。饮食采用低糖高纤维配方,分5-6次少量进食,避免摄入甜食及高脂食物。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时长不超过30分钟。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出现多饮多尿症状加重时需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