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型颈椎病可能由颈椎退行性变、椎动脉受压、颈部外伤、长期不良姿势、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
1、颈椎退行性变:
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间盘水分流失导致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形成骨刺,可能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引发椎动脉痉挛。这种情况多见于中老年人,可通过颈椎牵引缓解压迫。
2、椎动脉受压:
颈椎钩椎关节增生或横突孔狭窄可直接压迫椎动脉,影响椎基底动脉供血。患者转动头部时可能出现眩晕,需通过颈椎磁共振血管成像明确压迫部位,严重者需手术解除压迫。
3、颈部外伤:
车祸或运动损伤导致颈椎挥鞭样损伤,可能造成椎动脉内膜撕裂或血管痉挛。急性期会出现剧烈眩晕伴恶心呕吐,需立即固定颈部并就医,避免发生血栓脱落导致脑梗。
4、长期不良姿势:
长期低头使用手机或伏案工作使颈部肌肉持续紧张,导致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动脉走行空间减少。建议每工作1小时做颈部后仰训练,睡眠时使用颈椎保健枕维持正常曲度。
5、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椎动脉管壁形成斑块,管腔狭窄影响血流。这类患者需控制血压血脂,避免突然转头诱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服用阿托伐他汀等药物稳定斑块。
日常应注意保持正确坐姿,避免长时间低头,睡眠时枕头高度以一拳为宜。可进行游泳、放风筝等仰头运动锻炼颈部肌肉,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族的粗粮和深海鱼类,促进神经修复。冬季注意颈部保暖,避免冷刺激诱发血管痉挛。若出现持续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应及时进行颈椎CT和经颅多普勒检查。
椎动脉型颈椎病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中医治疗等方式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通常由颈椎退行性变、椎动脉受压、颈部外伤、长期不良姿势、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时,可遵医嘱使用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的药物如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尼莫地平片等。若伴随颈部疼痛,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缓解炎症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可配合甲氧氯普胺片等止吐药物。药物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2、物理治疗颈椎牵引能减轻椎间盘压力,缓解椎动脉受压。超短波治疗通过热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红外线照射可放松颈部肌肉。手法复位需由专业康复师操作,纠正小关节错位。物理治疗需持续进行,急性期每日一次,症状缓解后改为每周数次。治疗期间出现不适需立即停止并告知
3、手术治疗当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严重影响生活时,可考虑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解除椎动脉压迫。后路椎板成形术能扩大椎管容积,适用于多节段病变。手术存在神经损伤、感染等风险,术前需全面评估血管造影结果。术后需佩戴颈托固定,逐步进行康复训练恢复颈部功能。
4、生活方式调整睡眠时选择高度适中的枕头,避免颈部过度前屈或后仰。工作期间每半小时活动颈部,做缓慢的左右旋转动作。游泳锻炼可增强颈部肌肉力量,蛙泳时注意保持头部中立位。冬季注意颈部保暖,避免冷风直吹导致血管痉挛。饮食中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加重颈椎退化。
5、中医治疗针灸选取风池穴、天柱穴等穴位,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推拿采用滚法、揉法等手法松解颈部软组织粘连。中药熏蒸使用桂枝、红花等药材温通经络。拔罐可在肩颈部留罐,促进局部气血运行。中医治疗需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避免暴力手法造成二次损伤。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日常应避免突然转头、长时间低头等动作,乘车时佩戴颈枕防止急刹车造成挥鞭样损伤。饮食宜清淡,控制盐分摄入以防血压波动影响脑供血。定期进行颈椎MRI复查,监测椎动脉受压程度变化。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头晕症状。症状急性发作时立即平卧,防止跌倒造成意外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