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小便失禁可能由膀胱肌肉松弛、前列腺增生、神经系统病变、尿路感染、糖尿病等因素引起。小便失禁在医学上称为尿失禁,指尿液不自主流出的现象,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干预措施。
1、膀胱肌肉松弛随着年龄增长,膀胱逼尿肌和盆底肌逐渐松弛,收缩力减弱导致控尿能力下降。这类压力性尿失禁常见于多次分娩的女性老人,表现为咳嗽、打喷嚏时漏尿。可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量,使用成人纸尿裤临时防护,严重时需考虑尿道悬吊术。
2、前列腺增生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会压迫尿道,造成排尿困难与充盈性尿失禁。患者常有尿频、尿线变细症状,直肠指检可触及肿大前列腺。药物可选坦索罗辛、非那雄胺等缓解梗阻,合并尿潴留需导尿处理,顽固病例建议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3、神经系统病变脑卒中、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会干扰排尿反射弧,引发急迫性或功能性尿失禁。患者多伴有肢体活动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等原发病表现。需针对原发病治疗,配合定时排尿训练,必要时使用奥昔布宁等抗胆碱能药物调节膀胱功能。
4、尿路感染老年人免疫力下降易发生膀胱炎、尿道炎,炎症刺激导致尿频尿急伴失禁。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中段尿培养可明确病原体。需足疗程使用左氧氟沙星、磷霉素等抗生素,同时增加饮水量冲刷尿道。
5、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损伤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经,造成感觉减退和收缩无力。患者常表现为排尿间隔延长后溢出性失禁,需监测血糖水平。在控制血糖基础上,可应用甲钴胺修复神经,排尿后手法按压膀胱区帮助排空残余尿。
老年尿失禁患者应限制咖啡、酒精等利尿饮品,睡前2小时减少液体摄入。选择宽松易穿脱的衣物,居家设置坐便器或床边便盆。家属需协助记录排尿日记,包括失禁次数、诱因和尿量,就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定期进行肛门收缩锻炼,每次收缩保持5秒,每日重复30次以上有助于改善控尿能力。合并便秘者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避免腹压增高加重漏尿。
昏迷患者可能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主要与意识丧失程度、神经系统损伤以及基础疾病有关。
昏迷状态下患者因大脑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感知排尿排便需求,也失去对括约肌的自主控制能力。轻度意识障碍时可能仅表现为尿潴留或便秘,但随着昏迷程度加深,膀胱和直肠的反射性排空功能占主导,导致失禁发生。这种情况常见于脑外伤、脑卒中、严重代谢紊乱等引起的昏迷。
部分特殊类型的昏迷可能不伴随失禁,如某些药物过量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或高位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直肠功能障碍。但这类情况相对少见,多数昏迷患者仍需做好排泄护理。
昏迷患者出现失禁后需及时清洁皮肤,使用吸水护理垫,定期翻身防止压疮。长期昏迷建议留置导尿管,但需注意预防尿路感染。家属应记录排泄情况供医生评估病情,同时注意观察是否有便血、尿液浑浊等异常表现。昏迷患者的排泄护理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环节,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指导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