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肉芽肿结节是一种由慢性炎症或感染引起的局限性组织增生性病变,常见于结核病、真菌感染或结节病等疾病。
肺部肉芽肿结节的形成通常与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有关。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可导致肺部形成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真菌感染如组织胞浆菌病也可能引发非坏死性肉芽肿。结节病则属于病因未明的系统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多器官。这类结节在影像学上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阴影,直径通常小于3厘米,可能伴随咳嗽、低热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需通过支气管镜或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确诊后应根据病因选择治疗方案,结核性肉芽肿需规范抗结核治疗,真菌感染需使用抗真菌药物,结节病轻症可能无须治疗但需定期随访。日常需避免吸烟及接触粉尘,保持规律作息以增强免疫力。
体检时进行肺部CT检查是否有必要需结合个体风险因素判断。肺部CT能更清晰显示微小病变,但存在辐射暴露风险,常规体检推荐低剂量螺旋CT而非普通CT。
对于40岁以上长期吸烟者、有肺癌家族史或职业暴露史的高危人群,每年一次低剂量CT筛查可早期发现肺结节。这类人群肺部恶性肿瘤发生概率显著增高,早期检出可使五年生存率提升。低剂量CT的辐射量约为普通CT的1/5,在保证图像质量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辐射伤害。检查前无须特殊准备,扫描过程仅需10-15秒,但需配合呼吸指令确保成像清晰。
健康人群若无特殊风险因素,常规胸片检查已能满足基础筛查需求。年轻非吸烟者肺部出现恶性病变概率极低,过度CT检查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引发不必要的焦虑。胸片检查辐射量仅为CT的1/100,对支气管炎、肺炎等常见呼吸道疾病同样具有诊断价值。若胸片发现异常阴影,再进一步行CT检查更为合理。
体检选择肺部CT前应评估自身风险因素,高危人群建议在呼吸科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筛查方案。检查后注意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短期内避免重复接受放射性检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戒烟并做好职业防护是维护肺部健康的基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