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慢性肝炎通常难以完全治愈,但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乙型慢性肝炎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延缓肝纤维化进程,部分患者经长期抗病毒治疗后可能出现表面抗原转阴,但概率较低。该病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需结合肝功能、病毒载量等指标制定个体化方案。
多数患者通过长期抗病毒治疗可实现病毒学应答,即血液中检测不到乙肝病毒DNA,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得到改善。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等核苷类似物,这类药物能强效抑制病毒复制。干扰素类药物如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也可用于特定人群,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控制病情。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五项和病毒载量,根据结果调整用药方案。
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临床治愈,表现为表面抗原清除并出现表面抗体。这种情况多见于免疫系统较强的年轻患者,或经长期抗病毒治疗后实现免疫控制的人群。但即使达到临床治愈标准,肝细胞内仍可能存在cccDNA(共价闭合环状DNA),存在病毒再激活风险。对于已发展为肝硬化的患者,治疗重点在于预防并发症,必要时需考虑肝移植手术。
乙型慢性肝炎患者应严格戒酒,避免使用损伤肝脏的药物,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建议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限制高脂高糖食物,定期进行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检查。接种甲肝疫苗可预防重叠感染,家庭成员应筛查乙肝抗体并及时补种疫苗。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疾病焦虑,患者需建立长期随访意识,与医生保持沟通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