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35.5度属于偏低,但需结合个体情况判断是否正常。体温偏低可能与测量误差、环境温度低、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若伴随不适症状建议就医。
测量误差是常见原因,如腋温未夹紧、口腔测温时间不足或电子体温计电量不足均可导致读数偏低。环境温度过低时,人体通过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可能导致体温暂时性下降至35.5度左右,常见于寒冷暴露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代谢性疾病会降低基础代谢率,使核心体温维持在较低水平,患者可能同时出现乏力、怕冷等症状。老年人因代谢率下降,正常体温范围可能较年轻人低0.3-0.5度。部分人群天生基础体温偏低且无其他异常,属于生理性个体差异。
若体温持续低于35度并伴随意识模糊、心率减慢等表现,需警惕严重低体温症或败血症等危急情况。长期服用镇静类药物可能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导致难以代偿的体温下降。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可能出现一过性体温降低,与能量代谢障碍有关。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功能。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因恶病质状态也可能出现难以纠正的低体温。
建议保持室温在20-24度,穿着保暖衣物避免受凉。定期校准体温计并规范测量方法,选择同一部位连续监测3天。若排除环境因素后体温仍持续偏低,或伴随嗜睡、皮肤苍白等异常,应及时就诊内分泌科或全科医学科检查甲状腺功能、血常规等指标。日常可适量进食温补类食物如红枣、生姜,避免空腹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