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导致血糖升高形成,常见诱因有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肥胖、缺乏运动、胰腺疾病等。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1、遗传因素部分糖尿病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尤其1型糖尿病与HLA基因相关,2型糖尿病多由多基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直系亲属患病者发病概率显著增高,但遗传并非唯一决定因素。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监测血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2、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主要特征为胰岛素抵抗,常见于肥胖人群。脂肪细胞过度增生会分泌抵抗素等物质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导致肌肉、肝脏等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伴随多饮多尿、皮肤瘙痒等症状,可通过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等药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3、β细胞功能衰退胰腺胰岛β细胞受损会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1型糖尿病多因自身免疫攻击β细胞所致,2型糖尿病后期也会出现β细胞功能进行性下降。表现为空腹血糖超过7mmol/L,需依赖胰岛素注射液控制血糖,同时可能出现视力模糊、手足麻木等并发症。
4、不良生活方式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习惯会加重代谢负担。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可引起餐后血糖剧烈波动,而久坐不动会降低葡萄糖利用率。这类因素诱发的糖尿病早期可通过饮食调整(如增加全谷物、西蓝花摄入)和规律有氧运动逆转。
5、其他疾病因素胰腺炎、库欣综合征等疾病可能继发糖尿病,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也会干扰糖代谢。这类情况需治疗原发病,同时监测血糖变化。若出现伤口愈合缓慢、反复感染等症状,需考虑阿卡波糖片、西格列汀片等降糖药物干预。
糖尿病患者需建立个性化饮食方案,每日主食控制在200-300克,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杂豆类。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空腹运动。定期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足部检查预防溃疡。出现心慌、冷汗等低血糖症状时立即进食含糖食品,严重者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