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型过敏性紫癜可通过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改善血管通透性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等方式治疗。皮肤型过敏性紫癜通常由感染、药物过敏、食物过敏、遗传因素及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
1、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依巴斯汀片等抗组胺药物可缓解皮肤瘙痒症状。皮肤型过敏性紫癜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红斑、丘疹伴瘙痒,可能与组胺释放有关。使用抗组胺药物需注意嗜睡等不良反应,避免驾驶或高空作业。
2、糖皮质激素醋酸泼尼松片、地塞米松片、甲泼尼龙片等糖皮质激素适用于症状较重者。皮肤型过敏性紫癜伴随血管炎性反应时,可能出现皮肤紫癜、关节肿痛。长期使用需监测血糖、血压,逐步减量以防反跳。
3、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片、硫唑嘌呤片、吗替麦考酚酯片等免疫抑制剂用于顽固病例。皮肤型过敏性紫癜反复发作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表现为新旧紫癜交替出现。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
4、改善血管通透性药物复方芦丁片、维生素C片、曲克芦丁片等可降低毛细血管脆性。皮肤型过敏性紫癜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皮下出血形成紫癜。联合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5、对症支持治疗皮肤型过敏性紫癜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出血。饮食宜清淡,避免海鲜、坚果等易致敏食物。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紫癜皮损。合并关节肿痛可局部冰敷,腹痛明显需禁食并静脉营养支持。
皮肤型过敏性紫癜患者应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活动量,但需观察有无新发紫癜。定期复查尿常规监测肾脏受累情况,出现血尿、蛋白尿需及时肾内科就诊。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有助于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