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损伤可通过休息制动、冷热敷交替、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营养补充等方式加速恢复。肌肉损伤通常由运动过度、外力撞击、肌肉拉伤、代谢异常、慢性劳损等原因引起。
1、休息制动急性期需立即停止活动,用绷带或护具固定受伤部位。严重者需使用拐杖或支具避免患肢负重,制动时间根据损伤程度调整。早期制动能减少出血和炎症反应,防止二次损伤。
2、冷热敷交替损伤48小时内每2小时冰敷15分钟,减轻肿胀疼痛。48小时后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温度控制在40-45摄氏度为宜。冷热交替可加速组织修复,但需避开开放性伤口。
3、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缓解疼痛,麝香壮骨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盐酸乙哌立松片松弛肌肉痉挛。合并严重血肿时可能需要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消除水肿。
4、物理治疗恢复期可采用超声波治疗促进组织再生,低频脉冲电刺激维持肌肉张力,红外线照射加速代谢废物清除。专业康复机构的水疗和手法按摩对深层肌肉修复效果显著。
5、营养补充每日补充乳清蛋白粉帮助肌纤维合成,摄入维生素C促进结缔组织修复,适量补充镁元素预防肌肉痉挛。三文鱼等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可减轻炎症反应。
恢复期间应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促进代谢,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初期避免摄入酒精和辛辣食物,两周后逐步进行等长收缩训练。建议穿戴压缩护具进行日常活动,定期复查评估恢复进度。慢性肌肉损伤患者需纠正不良姿势,加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必要时进行运动功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