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手术通常从耳后或耳内切口进入,具体方式主要有耳后切口、耳内切口、耳道内切口、乳突切开术、鼓室成形术等。
1、耳后切口耳后切口是在耳廓后方约1厘米处做弧形切口,适用于慢性中耳炎伴乳突病变或胆脂瘤的情况。该切口可充分暴露乳突气房和中耳结构,便于清除病灶并重建听力。术后需加压包扎防止血肿形成,切口愈合后瘢痕隐蔽。
2、耳内切口耳内切口是在外耳道内壁作切口,多用于单纯的鼓膜修补或听骨链重建手术。该方式创伤较小,恢复较快,但视野有限,不适合复杂病变。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以防移植物移位。
3、耳道内切口耳道内切口通过外耳道自然孔道进行操作,适用于鼓膜置管等微创手术。无需外部切口,术后疼痛轻,但仅能处理鼓膜及鼓室浅表病变。术后需定期清理耳道分泌物,防止管腔堵塞。
4、乳突切开术乳突切开术需磨除部分乳突骨质,用于清除广泛的中耳乳突病灶。切口多采用耳后入路,可彻底开放乳突气房系统。术后可能出现暂时性眩晕,需避免剧烈头部运动,并预防颅内感染。
5、鼓室成形术鼓室成形术通过上述任一入路修复鼓膜和听骨链,常联合使用自体软骨或人工听骨。手术需在显微镜下精细操作,术后听力改善需3-6个月逐步显现。需定期复查听力,避免耳道进水导致感染。
中耳炎术后应保持术耳清洁干燥,洗澡时可用防水耳塞保护。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术后1个月内禁止游泳或乘坐飞机,防止气压变化影响手术效果。按医嘱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定期复查耳内镜和听力检测。如出现剧烈耳痛、发热或眩晕加重,需及时返院检查。
慢性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日常护理等方式控制病情发展。
慢性中耳炎可能与细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道流脓等症状。药物治疗可选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对于鼓膜穿孔或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可考虑鼓室成形术或乳突根治术等手术治疗。同时需保持耳道干燥清洁,避免用力擤鼻,急性发作期可配合局部热敷缓解疼痛。
治疗期间应避免游泳、潜水等可能导致耳道进水活动,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食物,并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