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需根据发病时间、病灶位置及患者个体差异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主要包括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抗血小板治疗、血压管理及康复训练。关键处理节点涉及超早期再灌注、急性期并发症预防、二级预防策略制定及长期功能恢复。
1、静脉溶栓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发病4.5小时内首选药物,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血流。需严格排除出血风险后使用,治疗时间窗内每延迟1分钟可导致190万神经元死亡。溶栓后24小时内禁止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密切监测神经功能变化及出血征象。
2、血管内治疗大血管闭塞患者可行机械取栓术,时间窗可延长至24小时。需通过CT灌注或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筛选存在可挽救脑组织的患者。术后需控制血压低于180/105mmHg,预防再灌注损伤和高灌注综合征。
3、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适用于非心源性卒中早期,21天后改为单药维持。心源性栓塞患者需使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启动前需排除脑出血转化。用药期间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及消化道出血症状。
4、血压管理急性期血压控制目标为收缩压低于220mmHg,接受再灌注治疗者需维持低于180/105mmHg。可选用拉贝洛尔或尼卡地平静脉给药,避免血压波动过大。恢复期应将血压逐步降至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者建议130/80mmHg。
5、康复训练病情稳定48小时后启动床边康复,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及吞咽功能评估。Brunnstrom分期指导下进行运动功能再学习,结合镜像疗法和经颅磁刺激促进神经重塑。语言障碍者需进行Schuell刺激疗法,认知障碍采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需持续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并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配合平衡训练预防跌倒。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监测抗栓治疗并发症。建立卒中绿色通道随访体系,对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及时干预。家属应掌握FAST识别法,备好急救联系方式,确保再次发病时能快速就医。
支气管哮喘可通过避免诱因、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氧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控制。支气管哮喘通常由遗传因素、过敏原暴露、呼吸道感染、空气污染、情绪波动等原因引起。
1、避免诱因识别并远离过敏原是控制哮喘发作的基础措施。常见过敏原包括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等,患者需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避免接触宠物。寒冷空气、剧烈运动、烟雾等非特异性刺激也可能诱发哮喘,冬季外出建议佩戴口罩,运动前做好热身。
2、药物治疗控制药物需长期规律使用,常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可减轻气道炎症。缓解药物用于急性发作时快速舒张支气管,如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白三烯调节剂孟鲁司特钠适用于过敏性哮喘的辅助治疗。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使用,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3、免疫治疗针对明确过敏原的特异性免疫治疗适用于常规药物控制不佳的中重度过敏性哮喘。通过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过敏原提取物,逐步提高患者耐受性。该疗法需持续3-5年,治疗初期可能出现局部红肿或哮喘症状加重,应在专业医疗机构监测下进行。
4、氧疗重症哮喘发作伴低氧血症时需及时氧疗,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予湿化氧气,维持血氧饱和度在合理范围。家庭氧疗患者需配备血氧仪监测,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更需严格控制氧流量。
5、手术治疗支气管热成形术适用于重度持续性哮喘,通过射频能量减少气道平滑肌数量。该手术需分三次进行,每次处理不同支气管区域,术后可能暂时加重呼吸道症状。其他手术如肺减容术仅适用于合并严重肺气肿的特定患者。
哮喘患者应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记录每日症状变化和用药情况。饮食宜清淡,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抗氧化物质,避免食用可能诱发过敏的海鲜、坚果等。规律进行游泳、呼吸操等适度锻炼可改善肺功能,但需避免寒冷环境下剧烈运动。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肺功能,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出现夜间憋醒或说话困难等症状时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