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需根据发病时间、病灶位置及患者个体差异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主要包括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抗血小板治疗、血压管理及康复训练。关键处理节点涉及超早期再灌注、急性期并发症预防、二级预防策略制定及长期功能恢复。
1、静脉溶栓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发病4.5小时内首选药物,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血流。需严格排除出血风险后使用,治疗时间窗内每延迟1分钟可导致190万神经元死亡。溶栓后24小时内禁止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密切监测神经功能变化及出血征象。
2、血管内治疗大血管闭塞患者可行机械取栓术,时间窗可延长至24小时。需通过CT灌注或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筛选存在可挽救脑组织的患者。术后需控制血压低于180/105mmHg,预防再灌注损伤和高灌注综合征。
3、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适用于非心源性卒中早期,21天后改为单药维持。心源性栓塞患者需使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启动前需排除脑出血转化。用药期间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及消化道出血症状。
4、血压管理急性期血压控制目标为收缩压低于220mmHg,接受再灌注治疗者需维持低于180/105mmHg。可选用拉贝洛尔或尼卡地平静脉给药,避免血压波动过大。恢复期应将血压逐步降至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者建议130/80mmHg。
5、康复训练病情稳定48小时后启动床边康复,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及吞咽功能评估。Brunnstrom分期指导下进行运动功能再学习,结合镜像疗法和经颅磁刺激促进神经重塑。语言障碍者需进行Schuell刺激疗法,认知障碍采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需持续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并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配合平衡训练预防跌倒。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监测抗栓治疗并发症。建立卒中绿色通道随访体系,对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及时干预。家属应掌握FAST识别法,备好急救联系方式,确保再次发病时能快速就医。
孕妇在孕中期且无高危因素时,同房通常是安全的,但需避开孕早期和孕晚期。孕期同房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妊娠阶段、孕妇健康状况、医生建议等因素。
孕中期是相对安全的同房时期。此时胎盘已形成,胎儿发育相对稳定,流产风险较低。孕妇若无前置胎盘、宫颈机能不全等高危因素,且无腹痛、出血等异常症状,可适度同房。动作应轻柔,避免压迫腹部,选择侧卧位等舒适体位。同房后出现轻微宫缩属正常现象,休息后可缓解。
孕早期和孕晚期需谨慎。孕早期胚胎着床不稳定,同房可能增加流产风险。孕晚期子宫敏感度增强,同房可能诱发宫缩导致早产。存在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多胎妊娠等情况时,应禁止同房。同房后若出现持续腹痛、阴道流血、流液或胎动异常,需立即就医。
孕期同房需注意清洁卫生,避免感染风险。建议使用避孕套降低病原体传播概率,避免精液中的前列腺素刺激子宫收缩。同房频率和强度应根据孕妇个体情况调整,以无不适感为宜。定期产检时可就同房安全性咨询医生,根据妊娠进展动态评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