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可能引发黄疸、脾脏肿大、肾功能损伤、心力衰竭及骨髓造血功能代偿性亢进等危害。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破坏速率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发生的贫血,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
1、黄疸红细胞大量破坏后,血红蛋白分解产生大量未结合胆红素,超过肝脏代谢能力时会导致皮肤黏膜黄染。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尿液颜色加深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胆红素脑病。需通过光疗降低胆红素水平,必要时输注白蛋白结合游离胆红素。
2、脾脏肿大脾脏作为清除受损红细胞的主要器官,长期高负荷工作会导致脾脏代偿性增大。脾亢可能进一步加重贫血,形成恶性循环。部分患者需接受脾切除术治疗前需评估疫苗接种状态,预防术后爆发性感染。
3、肾功能损伤血红蛋白分解产物沉积在肾小管可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表现为少尿、血肌酐升高。游离血红蛋白还可诱发血管内凝血,加重肾脏缺血。需碱化尿液促进血红蛋白排泄,严重时需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4、心力衰竭慢性贫血状态下,心脏通过增加心输出量代偿供氧不足,长期可导致心肌肥厚和心腔扩大。急性溶血时大量钾离子释放可能诱发心律失常。需控制输血速度避免循环超负荷,同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5、骨髓造血亢进骨髓为弥补红细胞不足会加速造血,表现为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骨髓红系增生明显活跃。长期造血亢进可能发展为髓外造血,在肝脾等器官形成造血灶。需补充叶酸等造血原料,监测骨髓病态造血迹象。
溶血性贫血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减少红细胞机械性破坏,注意保暖预防感染诱发溶血。饮食需增加优质蛋白和铁元素摄入,但遗传性溶血患者补铁需谨慎。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脾超声,出现头痛、气促等不适及时就医。溶血急性发作期需卧床休息,保持每日尿量2000毫升以上促进代谢产物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