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结石和肾结石是泌尿系统结石的不同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发生部位和症状表现。肾结石位于肾脏内,尿结石多指已进入输尿管或膀胱的结石。两者在病因、症状及治疗上存在交叉但各有特点。
1、发生部位肾结石形成于肾盂或肾盏,可能长期无症状。当结石移动至输尿管则称为输尿管结石,进入膀胱后可能形成膀胱结石,这两类统称尿结石。尿结石因位置移动更易引发剧烈症状。
2、典型症状肾结石常见腰部钝痛或隐痛,可能伴有血尿。尿结石多表现为突发性绞痛,从腰腹部放射至会阴,伴随尿频尿急。输尿管结石易引起肾积水,膀胱结石可能导致排尿中断。
3、病因差异两者均与代谢异常、尿路感染有关。肾结石更常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全身性疾病,膀胱结石多见于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尿潴留。儿童膀胱结石可能与营养不良相关。
4、诊断方法超声和CT均可检测,肾结石需评估肾功能,尿结石需明确梗阻程度。输尿管结石首选CT尿路造影,膀胱结石可结合膀胱镜检查。两者均需尿液分析判断是否合并感染。
5、治疗原则小于6毫米的结石多采用药物排石,肾结石可用枸橼酸氢钾钠调节尿液酸碱度,尿结石常用坦索罗辛扩张输尿管。大于2厘米的肾结石推荐经皮肾镜碎石,输尿管结石适用输尿管镜手术。
预防泌尿系统结石需每日饮水超过2000毫升,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坚果。长期久坐者应适当活动,结石病史患者建议定期复查超声。出现血尿或腰痛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盲目服用排石药物导致输尿管损伤。根据结石成分分析结果调整饮食结构,尿酸结石患者需低嘌呤饮食,草酸钙结石患者应控制维生素C摄入。
尿结石一般可以进行体外碎石治疗,但需根据结石大小、位置及患者身体状况综合评估。体外碎石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肾结石或输尿管上段结石,禁忌证包括严重出血倾向、妊娠、尿路感染未控制等。
体外碎石通过冲击波将结石粉碎成小颗粒,随尿液自然排出。治疗前需完善泌尿系统超声或CT检查明确结石特征,术中可能需配合体位调整提高碎石效率。多数患者治疗过程无创且恢复快,术后可能出现短暂血尿或腰痛,通常1-2天缓解。碎石成功率与结石硬度、患者肥胖程度等因素相关,部分质地坚硬的结石可能需要多次治疗。
当结石体积过大、位于输尿管下段或合并解剖异常时,体外碎石效果可能受限。此类情况建议考虑输尿管镜碎石或经皮肾镜取石等微创手术。特殊人群如孤立肾患者、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评估,儿童患者需采用专用低能量碎石设备。若结石合并严重肾积水或感染,需优先处理并发症后再行碎石。
尿结石患者术后应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浓茶,适当增加柑橘类水果摄入有助于预防复发。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监测排石情况,出现持续发热或剧烈腰痛需及时就医。体外碎石后配合药物排石治疗可提高疗效,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枸橼酸氢钾钠颗粒、坦索罗辛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