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肠综合征是由于小肠切除范围过大导致吸收功能障碍的疾病,治疗包括营养支持和手术干预。短肠综合征的发生与小肠切除范围密切相关,切除范围越大,剩余小肠越短,吸收功能越差。正常成人小肠长度约为3-5米,切除超过50%可能引发短肠综合征。切除范围受疾病影响,如克罗恩病、肠扭转、肠系膜血管栓塞等,需根据病情决定切除范围。
1、营养支持是短肠综合征治疗的核心。肠内营养是首选,通过鼻饲管或胃造瘘管提供易吸收的营养液,如短肽配方、中链甘油三酯配方。肠外营养适用于肠内营养无法满足需求的患者,通过静脉输注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等营养素。营养支持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确保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充足。
2、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症状和促进肠道适应。生长激素和谷氨酰胺联合使用可促进肠黏膜增生,提高吸收功能。抗腹泻药物如洛哌丁胺可减少排便次数,增加营养物质在肠道的停留时间。胆汁酸结合树脂如考来烯胺可缓解胆汁酸吸收不良引起的腹泻。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密切监测疗效和副作用。
3、手术治疗适用于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肠延长术通过将剩余小肠折叠缝合,增加吸收面积。肠移植是终末期短肠综合征的治疗选择,可恢复肠道功能,但存在排斥反应和感染风险。人工肠道通过植入生物材料模拟肠道功能,尚处于研究阶段。手术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权衡利弊。
短肠综合征的治疗需要综合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患者需定期随访,监测营养状况和肠道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