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前用药的主要目的是减轻患者焦虑、抑制呼吸道分泌物、增强麻醉效果、预防术中不良反应以及减少麻醉药用量。常用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抗胆碱药、镇痛药、抗组胺药和抑酸药等。
1、减轻焦虑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片、劳拉西泮片能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焦虑情绪,尤其适用于术前紧张的患者。这类药物可产生镇静作用但不会显著抑制呼吸功能,用药后需监测血压变化,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发生。
2、抑制分泌物抗胆碱药如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氢溴酸东莨菪碱注射液可有效减少唾液和支气管分泌,防止气道阻塞或误吸风险。青光眼或前列腺增生患者需谨慎使用,可能出现口干、视力模糊等副作用。
3、增强麻醉阿片类镇痛药如盐酸哌替啶注射液、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能与全身麻醉药产生协同作用,降低麻醉药需求剂量。需注意此类药物可能引起呼吸抑制,用药后需加强血氧监测。
4、预防反应H2受体拮抗剂如盐酸雷尼替丁胶囊、法莫替丁片可抑制胃酸分泌,降低术中反流误吸风险。对于急诊饱胃患者尤为必要,但可能干扰某些麻醉药物的代谢。
5、减少用量术前使用右美托咪定注射液等α2受体激动剂可减少术中麻醉药用量30%-50%,同时具有稳定血流动力学的作用。但需警惕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心脏病患者应减量使用。
麻醉前用药需根据患者年龄、体重、合并疾病及手术类型个体化选择。术前8小时需禁食禁饮,用药后避免突然改变体位。有药物过敏史或特殊病史者应提前告知麻醉医师,术后24小时内不宜驾驶或操作精密仪器。规范化的术前用药能显著提高麻醉安全性和患者舒适度。
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通常需要继续对患者进行监测。麻醉恢复期是术后并发症的高发阶段,持续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呼吸抑制、低血压等风险。
全身麻醉患者需在麻醉恢复室接受至少30-60分钟的重点监护。麻醉医生会持续观察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生命体征,评估意识恢复程度和肌力情况。椎管内麻醉患者需监测感觉阻滞平面消退进度,判断排尿功能是否恢复。局部麻醉患者虽然风险较低,但仍需观察是否有药物过敏或毒性反应。所有麻醉方式均需确保患者达到离室标准,包括清醒程度、呼吸功能、循环稳定性和疼痛控制等指标。
特殊人群需延长监测时间。老年患者因代谢减慢可能出现麻醉药物蓄积,儿童更易发生呼吸道梗阻,合并心肺疾病者需警惕循环波动。肥胖患者呼吸抑制风险持续至术后数小时,妊娠期妇女需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重大手术如心脏手术、颅脑手术后的监测可能延续至重症监护病房。
术后监测期间发现异常需立即干预。血氧下降时需给予吸氧或辅助通气,血压波动需调整血管活性药物,恶心呕吐可静脉注射昂丹司琼注射液。麻醉医生还需评估术后镇痛效果,必要时追加芬太尼透皮贴剂等镇痛药物。建议患者家属配合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神志变化,术后24小时内避免驾驶或高空作业,出现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疗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