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通常需要继续对患者进行监测。麻醉恢复期是术后并发症的高发阶段,持续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呼吸抑制、低血压等风险。
全身麻醉患者需在麻醉恢复室接受至少30-60分钟的重点监护。麻醉医生会持续观察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生命体征,评估意识恢复程度和肌力情况。椎管内麻醉患者需监测感觉阻滞平面消退进度,判断排尿功能是否恢复。局部麻醉患者虽然风险较低,但仍需观察是否有药物过敏或毒性反应。所有麻醉方式均需确保患者达到离室标准,包括清醒程度、呼吸功能、循环稳定性和疼痛控制等指标。
特殊人群需延长监测时间。老年患者因代谢减慢可能出现麻醉药物蓄积,儿童更易发生呼吸道梗阻,合并心肺疾病者需警惕循环波动。肥胖患者呼吸抑制风险持续至术后数小时,妊娠期妇女需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重大手术如心脏手术、颅脑手术后的监测可能延续至重症监护病房。
术后监测期间发现异常需立即干预。血氧下降时需给予吸氧或辅助通气,血压波动需调整血管活性药物,恶心呕吐可静脉注射昂丹司琼注射液。麻醉医生还需评估术后镇痛效果,必要时追加芬太尼透皮贴剂等镇痛药物。建议患者家属配合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神志变化,术后24小时内避免驾驶或高空作业,出现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疗团队。
手术麻醉过程中输液主要是为了维持循环稳定、补充体液丢失、确保药物代谢安全。麻醉可能抑制心血管功能,导致血压波动,而输液能预防低血容量性休克,同时为麻醉药物提供载体通道。
麻醉药物多通过静脉途径给药,输液建立稳定的药物输注通道。全身麻醉会抑制交感神经张力,导致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晶体液或胶体液可快速扩充血容量。术中出血、创面蒸发及禁食禁饮导致的体液缺失需通过输液补充,成人每小时生理需要量约为1-2毫升每公斤体重。部分麻醉药物如丙泊酚注射液需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预防注射痛和血栓性静脉炎。术中输液还能维持电解质平衡,预防因呼吸机使用导致的酸碱失衡。
麻醉期间输液需根据手术类型调整,腹腔手术第三间隙液体丢失较多,需增加胶体液比例。心脏手术可能需限制输液量,而烧伤患者需大量补充血浆代用品。儿童输液要精确计算每小时维持量,早产儿需使用微量输液泵。糖尿病患者术中需监测血糖,避免单纯使用含糖液体。肾功能不全患者需控制输液速度,防止容量负荷过重。
建议术前与麻醉医生充分沟通,告知既往心脏病、肾病等病史。术后早期仍需维持输液,直至恢复经口进食。观察尿量、血压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避免自行调节输液速度,防止肺水肿等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