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麻醉过程中输液主要是为了维持循环稳定、补充体液丢失、确保药物代谢安全。麻醉可能抑制心血管功能,导致血压波动,而输液能预防低血容量性休克,同时为麻醉药物提供载体通道。
麻醉药物多通过静脉途径给药,输液建立稳定的药物输注通道。全身麻醉会抑制交感神经张力,导致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晶体液或胶体液可快速扩充血容量。术中出血、创面蒸发及禁食禁饮导致的体液缺失需通过输液补充,成人每小时生理需要量约为1-2毫升每公斤体重。部分麻醉药物如丙泊酚注射液需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预防注射痛和血栓性静脉炎。术中输液还能维持电解质平衡,预防因呼吸机使用导致的酸碱失衡。
麻醉期间输液需根据手术类型调整,腹腔手术第三间隙液体丢失较多,需增加胶体液比例。心脏手术可能需限制输液量,而烧伤患者需大量补充血浆代用品。儿童输液要精确计算每小时维持量,早产儿需使用微量输液泵。糖尿病患者术中需监测血糖,避免单纯使用含糖液体。肾功能不全患者需控制输液速度,防止容量负荷过重。
建议术前与麻醉医生充分沟通,告知既往心脏病、肾病等病史。术后早期仍需维持输液,直至恢复经口进食。观察尿量、血压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避免自行调节输液速度,防止肺水肿等并发症发生。
麻醉和镇痛不是一回事,两者在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上有明显区别。麻醉主要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镇痛则包括药物镇痛和非药物镇痛。
全身麻醉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适用于外科手术等需要完全失去知觉的医疗操作。局部麻醉仅阻断特定神经传导,使身体局部区域失去感觉但保持清醒,常用于牙科治疗或小范围手术。麻醉药物如丙泊酚注射液、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等可达到麻醉效果。
镇痛主要针对疼痛症状进行缓解而不影响意识状态。药物镇痛使用阿片类药物如盐酸吗啡注射液、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非药物镇痛包括物理疗法如冷热敷、神经阻滞技术等。镇痛可在患者清醒状态下进行,适用于术后疼痛管理、慢性疼痛治疗等情况。
麻醉和镇痛在医疗过程中常需配合使用,但目的不同。麻醉侧重于消除手术过程中的知觉和意识,镇痛着重于缓解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症状。两者在药物选择、使用时机和监测指标上都有差异,需要专业医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方案。
无论是麻醉还是镇痛,都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患者不应自行使用相关药物,以免造成呼吸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术后或治疗期间出现异常疼痛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调整镇痛方案。日常生活中可通过适度运动、保持良好姿势等方式预防慢性疼痛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