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可通过手法复位、支具固定、药物镇痛、康复训练、手术修复等方式处理,通常由假体位置异常、关节囊松弛、肌肉力量不足、活动幅度过大、外伤等因素引起。
1、手法复位:
急性脱位需在麻醉下由专业医师进行闭合复位,复位后需拍摄X光确认假体位置。早期脱位术后6周内成功率可达80%,复位后需严格制动避免二次脱位。肌肉松弛剂可辅助复位操作。
2、支具固定:
复位后需佩戴髋关节外展支具6-12周,保持髋关节屈曲<90度、内收中立位。外展30度的支具能降低40%再脱位风险,夜间睡眠时需维持佩戴。骨量差者可延长固定时间至3个月。
3、药物镇痛:
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可缓解复位后关节肿胀,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适用于急性期剧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可加用普瑞巴林,药物需配合康复进度阶梯式减量。
4、康复训练:
术后6周开始渐进式肌力训练,重点强化臀中肌侧抬腿训练、髂腰肌直腿抬高。平衡训练使用泡沫垫,步态训练需避免交叉步。水中运动可减少关节负荷。
5、手术修复:
反复脱位需行翻修手术,包括更换高边衬垫、调整假体前倾角、关节囊修补等。假体松动者需更换骨水泥型假体,严重骨缺损需采用金属垫块重建。
术后3个月内避免坐矮凳、跷二郎腿等危险动作,建议使用坐便器增高垫。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D促进软组织修复,游泳和骑自行车是安全的有氧运动。定期复查假体位置,出现异常弹响或活动受限需立即就诊。睡眠时双腿间夹枕头保持外展位,体重控制可减少假体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