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其中1-3岁为高发年龄段。该病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小儿麻痹症的发病年龄与免疫系统发育阶段密切相关。婴幼儿期母体抗体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善,1-3岁儿童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易感性最高。此阶段儿童活动范围扩大但卫生意识薄弱,常通过接触污染物品或经口传播感染病毒。病毒侵入神经系统后可导致肢体弛缓性瘫痪,典型表现为不对称性下肢无力。在未普及疫苗接种的地区,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可达较高水平,夏秋季为流行高峰。
随着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广泛接种,全球范围内发病年龄分布已发生显著变化。完成基础免疫程序的儿童可获得持久保护,但未全程接种者仍存在感染风险。部分发展中国家偶见5岁以上病例,多与免疫空白或病毒变异有关。极少数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在任何年龄发病,但这类情况非常罕见。
预防小儿麻痹症最有效的方法是按时接种疫苗。家长应确保儿童完成2月龄、3月龄、4月龄的基础免疫,并在18月龄和4岁时进行加强接种。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饮食卫生,培养儿童洗手习惯,避免接触疑似病例。如发现儿童出现发热、肢体无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排查。
小儿麻痹症会传染人,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毒可经被污染的食物、水源或接触患者粪便传播,少数情况下可通过飞沫传播。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犯人体神经系统,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7-14天。病毒在感染者发病前2-3天至发病后1-2周内具有较强传染性,部分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病毒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后,在肠道内繁殖并随粪便排出体外,若其他人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环境后未彻底清洁双手,可能通过进食将病毒带入体内。
5岁以下儿童是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未接种疫苗者感染风险更高。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病毒更易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造成传播。虽然大多数感染者仅出现轻微发热、咽痛等类似感冒症状,但约1%的病例可能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等严重神经系统损害。
预防小儿麻痹症最有效的方法是按时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目前我国采用2月龄、3月龄、4月龄和4周岁各接种1剂次的免疫程序。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饮用生水,处理婴幼儿粪便后需彻底洗手。如发现儿童出现发热伴肢体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做好隔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