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粪口传播三种途径。传染性在发病初期最强,需重点防范家庭成员和集体环境中的交叉感染。
1、飞沫传播:
患儿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大量柯萨奇病毒,健康儿童吸入后可能感染。发病前1-2天潜伏期即具传染性,建议患病儿童佩戴口罩,避免与其他儿童面对面交谈。
2、接触传播:
病毒可附着在玩具、餐具等物品表面存活数小时。儿童接触污染物后揉眼、摸口鼻易导致感染。需对患儿用品进行煮沸或含氯消毒,照顾患儿后应及时洗手。
3、粪口传播:
病毒通过粪便排出可持续2-4周,如厕后未彻底洗手可能污染食物水源。家长处理患儿粪便后需用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婴幼儿尿布应密封丢弃。
4、易感人群:
5岁以下儿童因免疫系统未完善最易感染,托幼机构易发生聚集性疫情。患儿应隔离至退热后48小时,密切接触者可服用板蓝根等中成药预防。
5、传染期管理:
急性期口腔疱疹破溃时传染性最强,此时应单独使用餐具。痊愈后2周内仍可能通过粪便排毒,需持续做好便后消毒。
患病期间建议选择常温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酸性食物刺激溃疡。保持每日饮水量,可用淡盐水漱口缓解疼痛。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免疫力下降。患儿衣物应阳光暴晒6小时以上,居室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30分钟。托幼机构发生病例时,应对桌椅、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疱疹性咽峡炎通常不会长疹子,主要表现为口腔咽峡部疱疹和溃疡。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感染引起,常见症状有发热、咽痛、拒食等,少数情况下可能伴随手足部位皮疹。
疱疹性咽峡炎的典型症状集中在口腔后部,包括软腭、悬雍垂和扁桃体周围区域。病毒在这些部位引发灰白色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吞咽疼痛。发热多为中低热,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高热。由于口腔疼痛明显,婴幼儿常表现为流涎、哭闹和进食困难。疾病具有自限性,一般一周左右症状可自行缓解。
极少数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可能出现手足部位红色斑丘疹,这种情况多与特定病毒亚型感染有关。皮疹通常不痛不痒,2-3天可自行消退。若皮疹范围扩大或伴随其他症状,需警惕手足口病等并发症。临床观察发现,免疫功能低下或过敏体质患儿出现皮疹的概率相对较高。
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应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酸性、坚硬食物刺激溃疡面。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和尿量,防止脱水发生。若持续高热超过3天、出现嗜睡或肢体抖动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日常需做好玩具、餐具消毒,疾病流行期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