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骨痛、身高变矮、易骨折、驼背畸形和活动受限。
1、骨痛:
骨质疏松早期常见腰背部持续性钝痛,疼痛在站立或久坐后加重,卧床休息可缓解。这种疼痛源于骨小梁微骨折刺激骨膜神经,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全身性骨痛。
2、身高变矮:
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身高逐渐降低,通常每年减少超过3厘米。多个椎体骨折可造成累计身高缩减达10厘米以上,这是骨质疏松进展期的典型表现。
3、易骨折:
轻微外力即可引发骨折,常见部位包括椎体、髋部和腕部。这类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并发症,髋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率高达20%。
4、驼背畸形:
多节椎体前缘楔形变会形成特征性驼背,医学上称为"骨质疏松性脊柱后凸"。这种畸形会改变重心位置,增加跌倒风险,形成恶性循环。
5、活动受限:
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常因疼痛和骨折导致日常活动能力下降,表现为起床困难、步行缓慢、不能提重物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预防骨质疏松需保证每日摄入1000-1200毫克钙质,可通过乳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补充;每周进行3-5次负重运动如快走、跳舞;6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测骨密度。避免吸烟、过量饮酒和碳酸饮料,日照不足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已确诊患者应做好防跌倒措施,居家环境安装扶手、保持地面干燥,外出使用助行器。
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主要有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雷洛昔芬、特立帕肽、降钙素等。骨质疏松可能与年龄增长、雌激素缺乏、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骨痛、身高变矮、骨折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
1、阿仑膦酸钠阿仑膦酸钠属于双膦酸盐类药物,能够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量流失。该药物适用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及男性骨质疏松患者。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需空腹服用并用大量水送服。长期使用需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
2、唑来膦酸唑来膦酸是静脉注射用双膦酸盐,每年仅需给药一次。该药物能显著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风险,特别适合不能耐受口服双膦酸盐的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流感样症状,通常1-3天内自行缓解。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调整剂量。
3、雷洛昔芬雷洛昔芬是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可增加骨密度而不刺激乳腺和子宫内膜。适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尤其是有乳腺癌风险的患者。可能增加静脉血栓风险,活动性血栓患者禁用。用药期间需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4、特立帕肽特立帕肽是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通过促进骨形成改善骨质量。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且骨折高风险患者。需每日皮下注射,疗程不超过24个月。可能引起血钙升高,用药期间需监测血钙水平。
5、降钙素降钙素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缓解骨质疏松引起的骨痛。有鼻喷剂和注射剂两种剂型,适用于不能耐受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长期使用可能产生抗体导致药效降低。常见副作用包括面部潮红和恶心。
骨质疏松患者除药物治疗外,需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适量进行负重运动如步行、跳舞等有助于维持骨量。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防止跌倒。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根据医生建议调整用药方案。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骨骼健康有长期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