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导致肾功能不可逆损害。糖尿病肾病的发展主要与长期高血糖、高血压、脂代谢紊乱、遗传易感性、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典型表现为蛋白尿、水肿、血压升高、肾功能减退等。若未及时干预,可能进展至终末期肾病需透析或移植治疗。
一、长期高血糖
高血糖会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导致微量白蛋白尿逐渐发展为显性蛋白尿。患者需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严格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在7%以下。常用降糖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片、达格列净片、利拉鲁肽注射液等,但肾功能严重下降时需调整用药方案。
二、高血压控制不佳
高血压会加速肾小球硬化,建议糖尿病患者将血压维持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片,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胶囊,这两类药物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三、脂代谢异常
血脂异常会促进肾动脉粥样硬化,加重肾脏缺血。患者应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2.6毫摩尔/升,可选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或非诺贝特胶囊调节血脂,同时配合低脂饮食。
四、遗传因素
有糖尿病家族史或肾脏病家族史的患者更易发生糖尿病肾病。这类人群应从确诊糖尿病起每年筛查肾功能,包括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
五、氧化应激与炎症
高血糖引发的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会持续损伤肾组织。除控制基础疾病外,可适量补充α-硫辛酸胶囊等抗氧化剂,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糖尿病患者应每3-6个月检查肾功能,出现泡沫尿、夜尿增多、下肢浮肿等症状时及时就医。日常需限制蛋白质摄入量至0.8克/千克体重/天,优选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严格控制食盐每日不超过5克;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保持适度运动如步行、游泳等有氧运动。通过综合管理可显著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及大血管病变等。这些并发症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代谢紊乱等因素相关,需通过综合管理预防或延缓进展。
1、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早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后期可能进展为肾功能衰竭。发病机制与高血糖引起的肾小球高滤过、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有关。患者需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遵医嘱使用缬沙坦胶囊、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物控制血压血脂,同时限制蛋白质摄入。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分为非增殖期和增殖期。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视网膜微血管,引发出血、渗出及新生血管形成。患者应每年进行眼底检查,遵医嘱使用羟苯磺酸钙分散片改善微循环,严重者需激光治疗或玻璃体切除术。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四肢麻木、刺痛或感觉异常,可能与高血糖引起的代谢异常、微循环障碍有关。甲钴胺片、依帕司他片等药物可营养神经,配合血糖控制及足部护理能延缓病情进展。患者需避免外伤,定期检查足部皮肤。
4、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神经病变与血管病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足部溃疡、感染甚至坏疽。日常需保持足部清洁干燥,穿着宽松鞋袜,避免烫伤或机械损伤。发生溃疡时应及时就医,可能需清创术联合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治疗,严重者需截肢。
5、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包括冠心病、脑卒中等,与动脉粥样硬化加速相关。控制血糖同时需管理血压血脂,阿司匹林肠溶片可用于预防血栓,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定期进行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筛查,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及适度运动。
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需长期稳定控制血糖、血压及血脂,定期监测并发症相关指标。建议患者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饮食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绿叶蔬菜,避免吸烟饮酒。出现视力模糊、水肿、胸痛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