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过度活动症不是绝症,属于可治疗的慢性疾病。膀胱过度活动症主要表现为尿急、尿频、急迫性尿失禁等症状,可能与逼尿肌过度活动、神经调节异常、泌尿系统感染、膀胱出口梗阻、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有关。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行为训练、盆底肌锻炼、药物治疗、神经调节治疗和手术治疗。行为训练主要通过定时排尿、延迟排尿等方式改善症状。盆底肌锻炼能够增强盆底肌肉力量,帮助控制排尿。药物治疗常用M受体拮抗剂如索利那新、托特罗定等,或β3受体激动剂如米拉贝隆。神经调节治疗通过刺激骶神经调节膀胱功能。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严重且其他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选择膀胱扩大术或尿流改道术。
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日常需控制饮水量,避免摄入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久坐或过度劳累。注意会阴部清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适当进行散步、瑜伽等温和运动,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定期复查尿常规、尿流动力学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吐血便血不一定是绝症,但属于严重症状,可能与消化道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等疾病有关。建议立即就医明确病因。
吐血便血在临床上称为上消化道出血,常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出血。患者多表现为呕出鲜红色或咖啡渣样血液,伴随柏油样黑便。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酗酒等因素相关。胃镜检查可明确出血部位,治疗需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等药物止血,严重者需内镜下止血或手术。
肝硬化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是危险因素,这类患者多有慢性肝病史。出血量大且迅猛,可能伴随休克症状。急诊处理需使用生长抑素注射液、特利加压素注射液降低门脉压力,必要时行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或TIPS手术。长期管理需针对肝硬化病因治疗,如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呋塞米片利尿等。
胃癌等恶性肿瘤也可能以吐血便血为首发症状,中老年患者需警惕。早期胃癌可能仅表现为隐痛、食欲减退,进展期可出现消瘦、贫血、持续性出血。诊断依赖胃镜活检病理检查,治疗需根据分期选择手术切除、奥沙利铂注射液化疗或曲妥珠单抗注射液靶向治疗。消化道间质瘤、血管畸形等相对少见病因也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排除。
出现吐血便血时需立即禁食禁水,保持侧卧位防止误吸,记录出血量和性状。就医后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根据病情选择胃镜、腹部CT或血管造影。恢复期饮食应从流质逐渐过渡到低纤维软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血小板药物者需评估用药风险,定期复查胃镜。任何原因的消化道出血都可能危及生命,须严格遵医嘱治疗和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