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通过机械通气、俯卧位通气、药物治疗、液体管理、原发病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严重感染、创伤、误吸、胰腺炎、输血反应等因素引起。
1、机械通气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是改善氧合的核心手段,需采用小潮气量联合适当呼气末正压策略,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高频振荡通气可能用于传统通气无效者,需密切监测血气分析调整参数。
2、俯卧位通气每日12小时以上俯卧位能改善背侧肺泡复张,提升氧合指数。实施时需注意管路固定和皮肤保护,严重低血压或脊柱损伤者禁用。
3、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可能减轻炎症反应但存在争议,需个体化评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适用于新生儿患者,成人疗效证据有限。利尿剂有助于减轻肺水肿,但需避免循环衰竭。
4、液体管理保守液体策略可降低肺毛细血管静水压,改善氧合。需平衡器官灌注,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输液,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
5、原发病治疗控制脓毒症需早期使用抗生素和感染源引流,创伤患者需手术止血,误吸者需支气管镜灌洗。多学科协作对病因治疗至关重要。
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营养支持以高蛋白低盐饮食为主,康复期逐步进行呼吸训练。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和应激性溃疡,家属应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气道管理。定期复查胸部影像学和肺功能,重度患者可能遗留肺纤维化需长期随访。
发生急性胎儿窘迫需立即就医,通过改变体位、吸氧、终止妊娠等方式干预。
急性胎儿窘迫可能与脐带受压、胎盘功能不全、母体低血压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胎心率异常、胎动减少、羊水污染等症状。改变体位如左侧卧位可缓解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改善胎盘血流。吸氧可提高母体血氧浓度,间接增加胎儿供氧。若上述措施无效或情况危急,需根据孕周及胎儿状况选择紧急剖宫产或阴道助产终止妊娠。孕晚期需加强胎心监护,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孕妇应避免长时间仰卧,定期产检,出现胎动异常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