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骨骨折的损伤机制
发布于 2025/08/09 08:54
发布于 2025/08/09 08:54
月骨骨折的损伤机制主要有直接暴力撞击、腕关节过度背伸、慢性劳损、骨质疏松以及腕骨排列异常等因素引起。月骨骨折通常表现为腕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
1、直接暴力撞击月骨位于腕关节近排腕骨中心位置,当手部受到直接暴力撞击时,如摔倒时手掌撑地或重物砸伤,外力传导至月骨可能导致骨折。此类损伤常伴随周围韧带撕裂,需通过X线或CT明确骨折线走向。急性期需采用石膏固定,严重移位时需手术复位内固定。
2、腕关节过度背伸腕关节突然过度背伸时,月骨被头状骨和桡骨远端挤压,易发生压缩性骨折。常见于运动损伤或交通事故中,可能合并舟月韧带损伤。患者会出现腕关节背侧压痛和握力下降,MRI有助于评估软组织损伤程度。早期需制动4-6周,后期配合康复训练恢复关节活动度。
3、慢性劳损长期重复性腕部负荷动作如使用气动工具、体操运动等,可能导致月骨应力性骨折。初期表现为活动后隐痛,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骨扫描可发现早期骨代谢异常。治疗需彻底停止致病活动3-6个月,必要时使用腕关节支具保护。
4、骨质疏松
绝经后女性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因骨密度降低,轻微外力即可导致月骨脆性骨折。此类骨折线多呈粉碎状,可能继发月骨缺血性坏死。除骨折固定外,需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如阿仑膦酸钠片、碳酸钙D3片联合维生素D滴剂。
5、腕骨排列异常先天性腕骨发育不良或陈旧性腕关节损伤导致的腕骨排列紊乱,会使月骨承受异常应力。典型表现为进行性腕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CT重建可明确骨性结构异常。需通过腕关节融合术或局限性腕骨切除术重建力学稳定性。
月骨骨折后应避免腕关节负重活动,饮食注意补充富含钙质的牛奶、豆制品和深绿色蔬菜,配合适度的手指屈伸锻炼防止关节僵硬。恢复期间定期复查影像学,观察骨折愈合及月骨血供情况,若出现月骨坏死迹象需及时干预。长期从事手部劳动或运动者建议佩戴防护腕带,骨质疏松高危人群需定期监测骨密度。
上一篇 : 颈椎先照CT还是X光
下一篇 : 右手拇指肌腱断裂算几级伤残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