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由什么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发布于 2025/04/12 07:09
发布于 2025/04/12 07:09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发热等。志贺菌属细菌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其中痢疾志贺菌毒性最强,可导致严重症状。
1、病原体: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为志贺菌属细菌,这些细菌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或直接接触传播。志贺菌侵入肠道后,会破坏肠黏膜,引起炎症和溃疡,导致腹泻和腹痛。预防措施包括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2、传播途径: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物、水源或手,其他人摄入后感染。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水源污染是主要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链的关键是改善卫生设施、加强水源管理、推广洗手习惯。
3、易感人群: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更容易感染细菌性痢疾。儿童因卫生意识较差,常通过手口接触感染;老年人因免疫力下降,感染后症状可能更严重。对于易感人群,需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卫生意识,必要时接种疫苗。
4、临床表现: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发热、里急后重等。腹泻初期为水样便,随后可能转为黏液脓血便。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5、预防措施:预防细菌性痢疾的关键是切断传播途径,包括改善卫生条件、加强食品和水源管理、推广洗手习惯。在高发地区,可接种痢疾疫苗以提高免疫力。对于感染者,需隔离治疗,避免传染他人。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和治疗需从个人卫生、饮食管理、疫苗接种等多方面入手。日常生活中,应注重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和生水,勤洗手,特别是在进食前和如厕后。对于已感染者,需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在高发季节或地区,可考虑接种痢疾疫苗以增强免疫力。
上一篇 : 细菌性痢疾是由什么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有哪些
下一篇 :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