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的肠道典型病变

发布于 2025/06/19 06:16

细菌性痢疾的肠道典型病变主要包括肠黏膜充血水肿、浅表溃疡形成、假膜性炎症、淋巴滤泡增生及肠壁纤维化。这些病变主要由志贺菌侵袭肠黏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所致。

1、充血水肿:

疾病早期肠黏膜血管扩张充血,组织间隙液体渗出导致水肿。肉眼观察可见肠壁增厚、表面血管网模糊,镜下可见毛细血管扩张、间质水肿液积聚。这种改变与细菌毒素刺激局部炎症介质释放有关。

2、浅表溃疡:

志贺菌侵入肠上皮后引发细胞坏死脱落,形成针尖至粟粒大小的不规则溃疡。溃疡多局限于黏膜层,底部可见炎性渗出物覆盖。临床表现为腹痛加剧伴里急后重,粪便检查可见大量脓细胞。

3、假膜炎症:

溃疡表面渗出的纤维素、坏死组织与炎细胞混合形成灰白色假膜。假膜脱落后暴露出糜烂面,可能引发出血。此阶段患者排便次数显著增加,典型表现为黏液脓血便。

4、淋巴增生:

肠黏膜下层淋巴滤泡反应性增生,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小结节。这种免疫应答虽有助于清除病原体,但过度增生可能导致肠腔狭窄。镜下可见生发中心扩大,巨噬细胞大量聚集。

5、纤维化修复:

慢性感染者肠壁结缔组织增生,黏膜腺体结构破坏被纤维组织替代。长期反复发作可导致肠壁僵硬、蠕动功能减退,严重者形成肠管狭窄。钡餐检查可见肠管轮廓不规则、袋形消失。

细菌性痢疾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流质,避免牛奶等产气食物。恢复期逐步增加蒸蛋、鱼肉等优质蛋白,补充维生素B族与钾离子。注意食品卫生,餐具煮沸消毒,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急性期需卧床休息,腹部热敷缓解痉挛痛。密切观察体温及排便情况,出现持续高热或血便量增多时需及时就医。慢性患者建议定期肠镜检查监测肠道病变进展。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痢疾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