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关键在于全面评估患者状况、选择适宜的营养支持方式以及密切监测治疗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具体措施包括合理选择营养支持途径、科学确定营养方案、强化感染控制、预防代谢紊乱等。
1、评估患者状况,选择适宜的营养支持途径
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选择肠内营养EN或肠外营养PN是预防并发症的基础。肠内营养属于优先方式,能够保护肠道屏障功能、降低感染风险。仅当患者存在严重胃肠道功能障碍如短肠综合症、肠梗阻等时才考虑肠外营养。选择前需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包括消化功能、代谢状态等,个性化调整支持方式以满足临床需求。
2、科学制定营养方案,确保能量及营养素平衡
合理的营养配比有助于降低并发症风险。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基础代谢情况以及疾病状态确定每日摄入的能量、蛋白质、脂肪以及微量元素等。推荐先从低剂量开始25%-50%的目标摄入量,逐步增加,避免因营养过载引起的肝功能损伤或高血糖等并发症。同时密切关注水电解质及维生素水平,必要时根据实验室数据动态调整。
3、强化无菌操作,降低感染风险
无论是肠内营养还是肠外营养,其操作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肠内营养需要注意进食管的清洁,定期更换输送装置;肠外营养则需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包括静脉导管的放置、维护以及溶液的配置。特别是使用中央静脉导管时,应注意局部消毒,每日巡查穿刺点,及时应对感染早期征兆。
4、预防代谢并发症,加强监测干预
营养治疗容易引起高血糖、低钾血症、低磷血症等代谢紊乱。风险高的患者需监测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及时调整营养方案。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可以在方案中补充必要的电解质、维生素,并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对于有再喂养综合征风险的患者,可以增加热量时更为缓慢,避免过快增能。
5、关注胃肠耐受性,优化喂养方式
肠内营养患者可能发生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这可能是配方不适、速度过快或肠功能障碍的表现。对于此类问题建议改进喂养速度、调整营养液浓度,甚至使用元素型或半元素型配方。定期检查残余胃容量GRV亦有助减少误吸引发的肺炎风险。
确保危重症患者安全、有效地接受营养支持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前提。合理安排营养干预计划、动态监测治疗效果及专业团队的操作规范是实现预防目标的核心。对于高危患者,建议多专科协作,制定精准方案,最大化保证治疗安全性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