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是指肾脏功能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无法正常过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临床综合征。急性肾衰竭主要由肾前性因素、肾性因素、肾后性因素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尿量减少、水肿、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可通过血液透析、药物治疗、调整饮食等方式治疗。
1、肾前性因素肾前性因素导致的急性肾衰竭通常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有关。严重脱水、大量失血、心力衰竭等因素可能导致肾脏血流灌注不足。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弹性差、口干、血压下降等症状。治疗需及时补液扩容,必要时使用多巴胺注射液改善肾血流,同时纠正原发疾病。
2、肾性因素肾性因素包括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小球疾病等。药物中毒、严重感染、横纹肌溶解等因素可能直接损伤肾实质。患者常见茶色尿、腰痛、血肌酐快速升高等表现。治疗需停用肾毒性药物,使用碳酸氢钠注射液碱化尿液,严重时需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3、肾后性因素肾后性因素主要指尿路梗阻引起的急性肾衰竭。泌尿系结石、肿瘤压迫、前列腺增生等都可能导致尿液排出受阻。患者可能出现排尿困难、腰腹部胀痛、膀胱充盈等症状。治疗需解除梗阻,如留置导尿管、经皮肾造瘘等,必要时行输尿管支架置入术。
4、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诱发急性肾衰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影剂、非甾体抗炎药等具有肾毒性。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尿量骤减、血尿等症状。治疗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保护肾功能,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5、感染因素严重感染可能导致急性肾衰竭。脓毒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感染性疾病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肾灌注不足。患者常见高热、寒战、皮肤瘀斑等感染征象。治疗需积极控制感染源,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急性肾衰竭患者日常应注意限制水分摄入,每日称量体重监测液体平衡。饮食需控制钠盐和蛋白质摄入,可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清、鱼肉等。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定期复查肾功能指标。出现尿量明显减少、水肿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不可自行使用利尿剂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