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胆固醇药可能引起肌肉疼痛、肝功能异常、胃肠道不适、血糖升高、神经系统症状等副作用。降胆固醇药主要包括他汀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PCSK9抑制剂等,不同药物的副作用存在差异,患者用药期间需遵医嘱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1、肌肉疼痛他汀类药物可能引起肌痛或肌无力,严重时可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症状多表现为四肢近端对称性酸痛,可能与药物抑制辅酶Q10合成有关。若出现肌酸激酶显著升高或尿色加深,需立即停药并就医。临床常用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
2、肝功能异常部分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通常为一过性反应。长期使用需每3-6个月监测肝功能,当ALT超过正常值3倍时应减量或停药。氟伐他汀钠片、匹伐他汀钙片等药物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中需调整剂量。
3、胃肠道不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折麦布片可能引发腹胀、腹泻或便秘,通常症状较轻且可自行缓解。建议随餐服用以减轻刺激,若持续存在消化道症状可考虑更换药物类型。
4、血糖升高长期使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可能使空腹血糖轻微升高,糖尿病风险人群需加强血糖管理。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物在说明书中已标注可能影响糖代谢,但心血管获益通常大于风险。
5、神经系统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失眠或记忆力减退,PCSK9抑制剂如阿利西尤单抗注射液偶见认知功能影响。症状多与个体敏感性相关,调整用药时间或剂量可改善。
服用降胆固醇药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限制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摄入,适量增加燕麦、深海鱼等富含膳食纤维和Omega-3的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协同调节血脂。避免同时服用葡萄柚汁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可能影响药物代谢的物质。定期复查血脂四项、肝功能和肌酸激酶,出现持续肌肉疼痛或乏力应及时就医评估。
鸡皮含有胆固醇,但含量相对较低。鸡皮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和蛋白质,胆固醇含量与食用量和烹饪方式有关。
鸡皮的胆固醇含量较高,每100克鸡皮中胆固醇含量在100毫克左右。鸡皮中的脂肪以饱和脂肪酸为主,过量摄入可能增加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心血管健康不利。鸡皮的胆固醇含量较低,每100克鸡皮中胆固醇含量约为50毫克。鸡皮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维持细胞膜结构和功能,适量食用对健康影响较小。油炸或烧烤等高温烹饪方式会增加鸡皮中的胆固醇氧化产物,可能对健康不利。水煮或清蒸等低温烹饪方式可以减少胆固醇氧化,更有利于健康。
建议控制鸡皮的食用量,避免过量摄入。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如清蒸或水煮,减少高温烹饪带来的健康风险。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定期进行血脂检测,了解自身胆固醇水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