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出血可能由骨折端损伤血管、软组织撕裂、凝血功能障碍、血管疾病、外伤性动脉破裂等原因引起,骨折出血可通过压迫止血、包扎固定、输血治疗、血管修复手术、抗凝治疗等方式处理。
1、骨折端损伤血管骨折时断裂的骨端可能刺破邻近血管,导致局部出血。这种情况常见于粉碎性骨折或移位明显的骨折,可能伴随剧烈疼痛和肿胀。需立即进行X线检查明确骨折类型,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骨折端,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酚磺乙胺片、云南白药胶囊等止血药物。
2、软组织撕裂骨折伴随的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撕裂会造成毛细血管出血,表现为皮下淤血或血肿形成。可能伴有皮肤青紫和压痛,可通过冷敷减少出血,后期热敷促进吸收。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七厘散、跌打丸、活血止痛胶囊等中成药。
3、凝血功能障碍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等凝血异常疾病患者骨折后易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可能表现为渗血不止或关节腔积血,需检测凝血功能。治疗需输注凝血因子或血小板,同时使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氨甲苯酸注射液、维生素K1注射液等药物。
4、血管疾病动脉硬化、血管瘤等血管病变者在骨折时更易发生血管破裂。可能出现喷射状出血或搏动性血肿,需进行血管超声检查。严重者需血管结扎或介入栓塞治疗,可配合使用血塞通软胶囊、脉络宁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等改善循环药物。
5、外伤性动脉破裂高能量创伤可能导致主要动脉完全断裂,表现为快速大量失血和休克。需紧急手术吻合血管,术前可使用肾上腺素注射液局部止血,术后需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血栓,配合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等止血药物。
骨折后应保持患肢制动,避免移动导致二次出血。饮食需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促进造血功能。恢复期可进行适度康复训练,但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增加活动量。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如有异常出血或疼痛加剧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