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猝死病人需在4分钟内开始抢救,黄金抢救时间直接影响存活率。抢救效果主要与心肺复苏及时性、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基础生命支持质量、急救人员专业水平、后续高级生命支持介入速度等因素有关。
1、心肺复苏及时性:
心脏骤停后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可维持重要器官血流。每延迟1分钟实施心肺复苏,患者存活率下降7%-10%。正确按压位置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持续按压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循环。
2、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
心室颤动是心脏猝死常见原因,早期电除颤可显著提高生存率。公共场所配置的自动体外除颤器操作简便,非专业人员按语音提示即可使用。设备会自动分析心律,仅在需要时释放电击,使用后应立即继续心肺复苏。
3、基础生命支持质量:
高质量心肺复苏包括足够的按压深度与频率,保证胸廓充分回弹,减少按压中断。单人施救时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双人施救时可分工协作。避免过度通气,每次吹气时间约1秒,观察到胸廓隆起即可。
4、急救人员专业水平:
专业急救团队到达后需立即接手抢救,实施气管插管、静脉给药等高级生命支持。急救人员需定期接受复训,熟练掌握急救药物使用时机与剂量,能快速识别可逆性病因并针对性处理。
5、后续高级生命支持:
自主循环恢复后需转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目标体温管理、冠脉介入治疗等。低温治疗可减轻脑损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解决急性心肌梗死等根本病因。多学科协作对改善神经系统预后至关重要。
日常应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公共场所建议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者需定期体检,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立即就医,避免过度劳累与情绪激动。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地中海饮食模式有助于心脏健康,戒烟限酒可显著降低猝死风险。
窒息抢救的新生儿可能有后遗症,但并非所有患儿都会出现。新生儿窒息的后遗症与窒息程度、抢救及时性及后续治疗密切相关。
轻度窒息的新生儿经及时抢救后,多数不会遗留明显后遗症。这类患儿可能出现短暂肌张力低下或反应迟钝,但通常在数日内恢复。部分患儿存在轻微神经系统发育迟缓,表现为运动能力或语言发育略落后于同龄儿童,但通过早期干预训练可逐步改善。轻度窒息的新生儿需定期进行神经行为评估,家长应密切观察其喂养、睡眠及反应能力。
重度窒息的新生儿可能出现脑损伤相关后遗症。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常见后遗症,患儿可表现为智力障碍、癫痫发作或脑性瘫痪。部分患儿存在视听功能障碍,如听力减退或皮质盲。严重窒息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遗留慢性肺部疾病或肾功能异常。这类患儿需长期随访,在神经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协作下进行综合治疗,包括营养支持、康复训练及药物控制并发症。
新生儿窒息后应定期进行生长发育评估,6月龄前每1-2个月复查一次,1岁前每3个月评估一次。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肌张力、追视追听能力及大运动发育里程碑。母乳喂养有助于促进神经系统修复,适当进行抚触和被动操可改善肌张力。避免过度刺激患儿,保持环境安静舒适。若发现异常运动模式或发育落后,应及时至儿童康复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