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量超过1000毫升或短期内失血超过循环血量的20%时可能出现休克。休克的发生与出血速度、基础疾病、代偿能力等因素相关,具体影响因素包括出血部位血管大小、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年龄及心血管功能状态。
1、出血速度:
动脉性出血如胃左动脉破裂时,每小时失血量可达500毫升以上,快速失血会迅速超过机体代偿能力。静脉出血如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初期可能相对缓慢,但持续出血累积量仍可导致休克。
2、循环血量占比:
成人循环血量约占体重7%-8%,失血达20%即800-1000毫升时会出现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休克早期表现。儿童因血容量较小,失血500毫升就可能进入休克状态。
3、基础疾病:
肝硬化患者由于凝血因子缺乏和门脉高压,出血更易持续且难以自止。冠心病患者对失血的耐受性较差,可能因400-600毫升出血即出现心肌缺血表现。
4、代偿能力:
年轻健康者通过血管收缩可代偿30%以下的失血,而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失血15%-20%时即可能出现意识改变。长期贫血患者对急性失血的耐受阈值更低。
5、伴随症状:
休克前期可出现皮肤湿冷、尿量减少,随着出血进展会出现意识模糊、脉搏细速。胃溃疡出血多伴呕血,食管静脉破裂常先出现大量黑便。
出现呕血或黑便时应立即禁食平卧,监测血压心率变化。休克患者需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快速补液,准备输血治疗。恢复期饮食从流质逐渐过渡,避免粗糙辛辣食物,肝硬化患者需限制蛋白质摄入。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贫血纠正情况,溃疡患者需完成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防止烧伤休克的主要措施有快速补液、创面保护、镇痛处理、体温维持、密切监测。烧伤休克是严重烧伤后因体液大量丢失导致的循环衰竭,需在黄金抢救期内采取综合干预。
1、快速补液烧伤后6-8小时是补液关键期,需根据烧伤面积和深度计算补液量,通常采用晶体液与胶体液交替输注。补液速度需维持尿量在每小时30-50毫升,避免过快导致肺水肿。儿童和老年人需调整补液方案,合并吸入性损伤者需控制输液总量。
2、创面保护立即用无菌敷料覆盖创面,禁止使用冰敷或民间偏方。浅二度烧伤可外用磺胺嘧啶银乳膏,深二度及以上烧伤需清除坏死组织。环形烧伤需切开焦痂减压,防止肢体缺血坏死。转运过程中避免敷料粘连创面。
3、镇痛处理严重烧伤疼痛可加重休克,成人可静脉注射吗啡类镇痛药,儿童宜选用对呼吸抑制较轻的芬太尼。用药后需监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合并颅脑损伤者慎用中枢性镇痛药,可改用非甾体抗炎药。
4、体温维持烧伤患者易出现低体温,需将环境温度维持在28-32摄氏度,使用辐射加温毯或暖风装置。静脉输液需加温至37摄氏度,大面积烧伤者需监测核心体温。避免使用电热毯直接接触皮肤,防止烫伤加重。
5、密切监测每15-30分钟记录生命体征,重点关注脉压差和心率变化。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补液,定期检测血红蛋白和血乳酸水平。出现躁动不安、皮肤花斑等早期休克表现时,需立即调整治疗方案。合并吸入性损伤者需持续监测血氧。
烧伤后48小时内需持续观察休克指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头面部烧伤者需预防性气管插管。恢复期需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补充白蛋白和维生素C促进创面愈合。康复阶段进行关节功能锻炼,深度烧伤者需预防瘢痕挛缩。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接触高温物体,化学烧伤需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