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忠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真菌性耳道炎可能由耳道潮湿、免疫力低下、耳部外伤、滥用抗生素、糖尿病等因素引起,可通过保持耳道干燥、使用抗真菌药物、避免掏耳、控制基础疾病、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
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或游泳后未及时擦干耳道,容易滋生真菌。表现为耳道瘙痒、分泌物增多。建议用干净毛巾擦拭外耳道,避免使用棉签深入清洁。潮湿环境下可佩戴防水耳塞。
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免疫力下降时,真菌易侵袭耳道。常伴随耳闷胀感、听力下降。需加强营养补充优质蛋白,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氟康唑胶囊、伊曲康唑胶囊等抗真菌药物。
不当掏耳或异物损伤耳道皮肤后,可能继发真菌感染。典型症状为耳痛、黄色痂皮。治疗需停用挖耳工具,局部涂抹克霉唑乳膏,严重时口服特比萘芬片。
长期使用抗生素滴耳液会破坏耳道正常菌群平衡。常见耳道白色絮状分泌物。应停用抗生素,改用硝酸咪康唑散局部喷洒,配合硼酸酒精溶液清洁耳道。
血糖控制不佳者易反复发作真菌感染。特征为耳道深部溃烂、异味明显。需监测血糖水平,联合使用制霉菌素片和酮康唑洗剂,定期进行耳内镜复查。
日常应避免使用不洁器具掏耳,洗澡后用吹风机低温档距耳朵20厘米吹干耳周。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免疫力低下者应加强手卫生。若出现耳道流脓、剧烈疼痛或发热,须立即就诊耳鼻喉科。治疗期间保持耳道通风,暂停游泳等可能使耳道潮湿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