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湿疹通常无法自愈,需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护理控制症状。慢性湿疹可能与遗传、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环境刺激等因素有关,表现为皮肤干燥、红斑、丘疹、渗出及剧烈瘙痒。
慢性湿疹属于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理机制涉及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和免疫调节异常。皮肤屏障缺陷导致外界刺激物易侵入,触发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形成慢性炎症循环。典型症状包括对称性分布的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减退,瘙痒常夜间加重影响睡眠。急性发作时可出现渗出、结痂,反复搔抓易继发细菌感染。病程超过6周即定义为慢性,多数患者需要持续干预。
部分婴幼儿期发病的特应性皮炎可能随年龄增长自行缓解,但成人慢性湿疹极少自愈。若未规范治疗,皮损可能扩散至全身,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或疱疹性湿疹等严重并发症。长期搔抓还会导致皮肤增厚、苔藓化等不可逆改变。临床常用他克莫司软膏、卤米松乳膏等控制炎症,配合尿素维E乳膏修复皮肤屏障。紫外线疗法对顽固性病例有效,生物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可用于中重度患者。
日常需避免热水烫洗、过度清洁等损伤皮肤屏障的行为,沐浴后立即涂抹保湿霜。选择纯棉透气衣物,室内保持适宜温湿度。记录并规避可能的诱发因素如尘螨、花粉、特定食物等。压力管理对预防复发尤为重要,可通过正念训练等方式缓解焦虑。建议每3-6个月复诊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