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血主要来源于子宫内膜脱落后的血管破裂出血。月经是生育期女性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的生理现象,主要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控,涉及子宫内膜增生期、分泌期和月经期三个阶段的变化。
1、子宫内膜功能层月经血的主要成分是子宫内膜功能层组织碎片和血液。随着卵巢黄体退化,孕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螺旋动脉痉挛收缩,导致功能层缺血坏死脱落。脱落的子宫内膜组织中含有大量破碎的血管断端,这些血管持续出血形成月经血的主要来源。
2、子宫螺旋动脉子宫内膜基底层中的螺旋动脉是月经血的直接来源血管。这些特殊结构的血管在月经周期中会随着激素变化发生周期性改建。当黄体萎缩时,螺旋动脉持续性收缩导致血管壁缺血坏死,血管破裂后血液混合脱落的子宫内膜组织排出体外。
3、静脉窦出血子宫内膜基质中含有丰富的静脉窦网络。在月经期,随着功能层组织的崩解,这些静脉窦破裂也会贡献部分月经血量。静脉窦出血通常呈现暗红色,血液流速较慢,与动脉性出血的鲜红色快速出血有所区别。
4、组织液渗出月经血中约含有30%的组织液成分。子宫内膜脱落过程中,局部炎症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渗出与血液混合。这部分液体不含血细胞,主要含有电解质、蛋白质和细胞因子等成分。
5、宫颈及阴道分泌物月经血在排出过程中会混合宫颈黏液和阴道上皮细胞。宫颈黏液在月经周期中呈现周期性变化,月经期黏液变得稀薄以利于经血排出。阴道脱落的上皮细胞和正常菌群也会少量混入经血中。
正常月经血呈暗红色,略带黏稠,含有子宫内膜碎片、血液、宫颈黏液和阴道分泌物等成分。建议女性在月经期间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选择透气性好的卫生用品,避免剧烈运动和盆浴。若出现月经量异常增多、经期延长或严重痛经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器质性疾病。日常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正常月经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