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周早产需立即就医并接受新生儿重症监护,主要处理方式有保暖支持、呼吸管理、喂养干预、感染防控、并发症监测。
1、保暖支持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差,需放入预热至36.5-37.5℃的暖箱或辐射台,维持中性温度环境。出生后迅速擦干体表羊水,头部戴绒帽减少散热,持续监测肛温。极低体重儿可采用塑料薄膜包裹躯干,延迟首次沐浴时间至生命体征稳定。
2、呼吸管理34周早产儿可能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需评估呼吸状态。轻度呼吸困难可予鼻导管吸氧,中重度需无创通气或气管插管。出生后6小时内可考虑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
3、喂养干预早期以静脉营养为主,肠内喂养从微量母乳开始。每3小时喂养一次,采用胃管鼻饲或口服。母乳需添加母乳强化剂,配方奶选择早产儿专用型。喂养时观察腹胀、胃潴留等不耐受表现,逐步增加喂养量。
4、感染防控严格执行手卫生与消毒隔离制度,限制探视人数。侵入性操作遵循无菌原则,每日评估导管感染风险。疑似感染时完善血培养、炎症指标检测,经验性使用抗生素需覆盖常见病原菌。
5、并发症监测重点观察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定期进行头颅超声、腹部平片、眼底筛查。贫血患儿需监测血红蛋白,黄疸患儿进行光疗干预。出院前完成听力筛查与遗传代谢病检测。
34周早产儿出院后需定期随访生长发育情况,矫正月龄评估神经行为发育。坚持母乳喂养至矫正月龄6个月,按时接种疫苗。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者。家长应学习婴儿心肺复苏技巧,记录每日喂养量与大小便次数,发现呼吸暂停、喂养困难等情况及时返院复查。矫正月龄12个月内每3个月进行发育商测评,必要时介入早期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