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引起的中风可通过及时治疗和长期管理改善预后。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中风类型、治疗时机、康复干预等因素,部分患者可能遗留功能障碍。
1、缺血性中风:
由高血压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引起。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可溶解血栓,常用药物包括阿替普酶等。恢复期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预防复发。
2、出血性中风:
长期高血压使脑内小动脉壁变性破裂所致。轻度出血可药物控制,严重出血需手术清除血肿或介入止血。术后需监测颅内压和血压波动。
3、神经功能康复:
发病后6个月内是黄金恢复期。运动障碍患者需进行肢体功能训练,语言障碍需言语康复治疗。康复程度与病灶位置和面积密切相关。
4、血压控制管理:
降压目标值通常设定为140/90毫米汞柱以下。常用降压药包括钙通道阻滞剂氨氯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等。需定期监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5、并发症预防:
长期卧床患者需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肺炎。吞咽困难者需调整食物质地,认知障碍需进行认知训练。二级预防包括控制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
中风后饮食建议低盐低脂,每日钠摄入控制在2000毫克以内,多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康复期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定期复查头颅影像和血管评估,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家属需学习护理技巧,帮助患者建立规律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