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低钾血症时血钾低于3.5mmol/L需警惕。低钾血症可能由腹泻导致钾丢失过多、摄入不足或钾分布异常引起,表现为肌无力、心律失常等症状。
腹泻时大量消化液丢失会带走钾离子,若同时存在进食减少或呕吐,钾摄入不足会进一步加重低钾。轻度低钾血症血钾在3.0-3.5mmol/L时,患儿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当血钾降至2.5-3.0mmol/L时,可观察到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等神经肌肉症状。血钾低于2.5mmol/L属于危急值,可能引发呼吸肌麻痹、室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早产儿、营养不良患儿或合并代谢性碱中毒时,对低钾更为敏感。
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肌力变化及尿量情况。补钾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使用口服补液盐或含钾药物。恢复期可适量增加香蕉、橙汁等富钾食物,但重度低钾必须通过静脉补钾纠正。腹泻期间应预防性补充电解质,维持水盐平衡。
小儿腹泻伴低钾血症常出现于胃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细菌性痢疾等疾病,也可能与长期禁食、先天性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低钾血症主要表现为肌无力、心律失常、肠麻痹等症状,需及时就医纠正电解质紊乱。
1、胃肠炎胃肠炎是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病毒或细菌感染导致胃肠黏膜损伤,大量水分和电解质随腹泻丢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时,患儿可能出现呕吐伴水样便,钾离子通过粪便和呕吐物大量排出。治疗需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严重时静脉补钾,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消旋卡多曲颗粒等药物。
2、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肠炎好发于婴幼儿,秋冬季高发,粪便呈蛋花汤样且量多,易导致脱水和低钾血症。患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血钾低于3.5mmol/L时可出现腱反射减弱。需及时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必要时补充氯化钾溶液,可配合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锌制剂等辅助治疗。
3、细菌性痢疾志贺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可导致频繁脓血便,伴随发热和里急后重感。大量腹泻使钾离子丢失,同时进食减少导致摄入不足。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如头孢克肟颗粒、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同时监测电解质,补钾时需控制输液速度避免高钾血症。
4、长期禁食术后或重症患儿长期禁食时,钾离子摄入不足而肾脏仍持续排钾,可能引发低钾血症。此类患儿需通过静脉营养补充氯化钾,逐渐恢复饮食后优先选择香蕉、橙汁等富钾食物。监测心电图变化,警惕U波出现等低钾表现。
5、先天性代谢异常肾小管酸中毒、Bartter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会导致钾离子经肾脏异常丢失。患儿除腹泻外,可能伴发育迟缓、多饮多尿,需长期口服氯化钾缓释片并治疗原发病。此类情况需儿科内分泌专科评估,避免盲目补钾造成肾脏负担。
家长发现小儿腹泻伴精神差、四肢无力时,应立即就医检测电解质。护理期间注意补充口服补液盐,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加重腹泻。恢复期逐步增加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饮食,暂停高纤维食物。定期复查血钾水平,静脉补钾期间需心电监护,防止补钾过快引发心脏并发症。先天性代谢异常患儿需长期随访,严格遵医嘱调整补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