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慢性肾脏病可能由遗传性肾病、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等原因引起。儿童慢性肾脏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水肿、乏力、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需通过尿液检查、肾功能检测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1、遗传性肾病遗传性肾病如Alport综合征、多囊肾等可导致儿童慢性肾脏病。Alport综合征与COL4A3/COL4A4/COL4A5基因突变有关,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及进行性肾功能下降,可伴有听力或视力异常。多囊肾患儿肾脏囊肿逐渐增大压迫正常肾组织,超声检查可见双侧肾脏多发囊性病变。此类疾病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治疗以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为主,终末期需肾脏替代治疗。
2、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先天性肾发育不良、膀胱输尿管反流、后尿道瓣膜等畸形可影响肾脏功能。膀胱输尿管反流导致尿液反流至肾脏引发反复感染,后尿道瓣膜造成下尿路梗阻引起肾积水。此类患儿可能出现排尿异常、反复发热,通过超声、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可明确诊断。轻度反流可能随年龄增长自愈,中重度需抗生素预防感染或手术矫正。
3、肾小球肾炎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未彻底治愈可能转为慢性,IgA肾病、膜性肾病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可导致肾功能持续损伤。患儿常见血尿、泡沫尿、眼睑水肿,严重时出现高血压。需通过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治疗包括限制盐分摄入、使用缬沙坦胶囊控制蛋白尿,必要时采用甲泼尼龙片联合环磷酰胺片免疫抑制治疗。
4、肾病综合征微小病变型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可引起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及全身水肿。患儿可能出现胸腹水、易感染等症状,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每公斤体重50毫克。初始治疗常用泼尼松片,激素依赖或耐药病例需加用他克莫司胶囊,同时需补充人血白蛋白注射液纠正低蛋白血症。
5、尿路感染反复发作未规范治疗的尿路感染可能上行至肾脏导致肾瘢痕形成,尤其存在泌尿系统结构异常时更易发生。患儿表现为排尿哭闹、尿液浑浊、反复发热,尿培养可明确致病菌。急性期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长期预防可选用呋喃妥因肠溶片,合并畸形者需手术解除梗阻。
家长需定期监测儿童排尿情况,发现尿色异常、尿量减少或不明原因水肿应及时就医。日常保证充足饮水,避免高盐高脂饮食,预防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已确诊慢性肾脏病患儿应每3-6个月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及肾脏超声,严格遵医嘱用药控制病情进展。学校及家庭应避免让患儿过度劳累,接种疫苗前需咨询肾科医生评估免疫状态。
儿童乱用药可能会导致慢性肾脏病。药物滥用可能损害肾脏功能,长期积累可能引发慢性肾脏病。儿童肾脏发育尚未成熟,对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药物毒性影响。
儿童肾脏对药物毒性较为敏感,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影剂等可能直接损伤肾小管或肾小球。药物滥用可能导致急性肾损伤,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脏病。药物代谢产物积累可能加重肾脏负担,长期影响肾功能。部分药物可能引起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导致肾脏结构改变。药物相互作用可能放大毒性效应,增加肾脏损害风险。
家长需严格遵医嘱使用药物,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联合用药。儿童用药前应确认肾功能状态,必要时进行剂量调整。避免长期使用肾毒性药物,必须使用时需监测肾功能指标。注意药物过敏史,出现皮疹、尿量改变等症状及时就医。妥善保管家庭药品,防止儿童误服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