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破伤口后应及时清洁消毒并包扎处理,避免感染。伤口处理方式主要有生理盐水冲洗、碘伏消毒、无菌敷料覆盖、定期换药、观察愈合情况。
1、生理盐水冲洗伤口表面存在泥沙等污染物时,需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冲洗时从伤口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冲洗,避免将污染物冲入深层组织。较深的伤口可配合注射器加压冲洗,冲洗至肉眼可见异物完全清除。冲洗后使用无菌纱布轻柔蘸干水分,不可用力擦拭。
2、碘伏消毒冲洗干净的伤口需用0.5%碘伏溶液消毒。消毒时以伤口为中心,用棉签由内向外螺旋式涂抹,消毒范围应超过伤口边缘3厘米。碘伏对皮肤刺激性小,适合开放性伤口消毒。避免使用酒精、双氧水等刺激性消毒剂,可能延缓伤口愈合。
3、无菌敷料覆盖消毒后需用无菌纱布或创可贴覆盖伤口。敷料大小应完全覆盖伤口并超出边缘2厘米,胶布固定时避免直接粘贴在伤口上。关节部位可用弹性绷带固定,保持敷料平整无皱褶。敷料能隔绝细菌并吸收渗液,每日检查敷料是否清洁干燥。
4、定期换药浅表伤口可2-3天更换一次敷料,渗液较多的伤口需每日更换。换药时先洗手戴手套,按冲洗、消毒、覆盖的步骤操作。若敷料与伤口粘连,先用生理盐水浸湿后再轻柔揭除。换药过程中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异常等感染迹象。
5、观察愈合情况正常伤口3-5天结痂,1-2周痂皮脱落。愈合期间避免抓挠或强行揭除痂皮。若出现伤口持续疼痛、红肿扩散、黄色脓液、发热等症状,可能提示感染需就医。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特殊人群更需密切监测伤口变化。
伤口护理期间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避免接触污水。饮食宜选择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鸡蛋、瘦肉、西蓝花等,有助于组织修复。恢复期减少患处活动,防止伤口裂开。若伤口较深、出血不止或嵌入异物,应立即就医进行专业清创缝合。定期检查疫苗接种情况,确保破伤风免疫在有效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