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阴道炎的症状主要有分泌物异常、外阴瘙痒、排尿不适、性交疼痛、异味等。阴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激素水平变化、免疫力下降等因素引起。
1、分泌物异常阴道分泌物增多是阴道炎的常见表现,分泌物可能呈现白色、黄色或灰绿色,质地稀薄或稠厚。细菌性阴道炎分泌物多呈灰白色且有鱼腥味,念珠菌性阴道炎分泌物常为白色凝乳状或豆腐渣样,滴虫性阴道炎分泌物多为黄绿色泡沫状。分泌物异常可能与阴道菌群失衡、病原体感染等因素有关。
2、外阴瘙痒外阴及阴道口瘙痒是阴道炎的典型症状,可能伴随灼热感或刺痛。瘙痒程度从轻微不适到剧烈难忍不等,夜间可能加重。过度抓挠可能导致外阴皮肤破损、红肿或继发感染。外阴瘙痒通常由炎症刺激神经末梢引起,需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清洗。
3、排尿不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排尿时灼热感或尿频尿急等尿道刺激症状。炎症可能波及尿道口周围组织,导致排尿疼痛。排尿后擦拭时疼痛可能加重,需与尿路感染鉴别。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有助于缓解症状,但应避免过度清洗破坏阴道自洁功能。
4、性交疼痛阴道黏膜充血水肿可能导致性交时疼痛或不适,称为性交困难。炎症状态下阴道壁脆弱易受损,可能加重炎症反应。急性期应避免性生活,治愈后恢复性生活时建议使用润滑剂减少摩擦。反复发作的性交疼痛需排查慢性阴道炎或其他妇科疾病。
5、异味阴道分泌物产生异常气味是细菌性阴道炎的突出表现,多为鱼腥味,在性交后或月经期可能加重。异味源于厌氧菌代谢产生的胺类物质,使用碱性溶液冲洗后气味可能更明显。异味程度与感染严重程度无直接相关性,但明显异味往往提示需就医治疗。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并勤换洗,避免穿紧身裤或使用护垫。日常清洗用温水即可,无须使用阴道冲洗液或香皂。饮食上减少高糖食物摄入,适当补充含乳酸菌的发酵乳制品。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治疗。治疗期间遵医嘱完成全程用药,即使症状消失也需复查确认治愈。伴侣无需常规治疗,但反复发作或特殊类型感染需共同诊治。
非特异性外阴道炎的症状主要有外阴瘙痒、灼热感、分泌物增多、排尿不适、性交疼痛等。非特异性外阴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卫生习惯不良、免疫力下降、激素水平变化、过敏反应等因素引起。
1、外阴瘙痒外阴瘙痒是非特异性外阴道炎的常见症状,患者可能感到外阴部位持续或间歇性瘙痒,尤其在夜间可能加重。瘙痒可能由细菌过度繁殖刺激皮肤黏膜引起。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有助于缓解症状,避免抓挠以防继发感染。穿着透气棉质内裤,减少使用刺激性洗液。
2、灼热感灼热感表现为外阴部位发热、刺痛或不适,可能在排尿后加重。这种症状通常与炎症导致局部黏膜充血水肿有关。日常可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碱性肥皂。若症状持续,需就医排除其他特异性感染。
3、分泌物增多患者可能出现灰白色或淡黄色阴道分泌物,质地稀薄或黏稠,常伴有异味。分泌物增多是阴道菌群失衡的典型表现。注意观察分泌物颜色和气味变化,避免自行使用阴道冲洗剂,以免破坏正常菌群。
4、排尿不适炎症可能刺激尿道口,导致排尿时有灼烧感或尿频尿急。这种情况需与尿路感染鉴别。增加每日饮水量有助于稀释尿液减轻刺激,排尿后从前向后擦拭保持清洁。
5、性交疼痛外阴阴道炎症可能导致性交时疼痛不适,影响生活质量。炎症期间应避免性生活,待症状完全缓解后再恢复。必要时可使用水溶性润滑剂减少摩擦,但需选择无香料无刺激成分的产品。
非特异性外阴道炎患者应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日更换内裤并用热水烫洗。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减少使用卫生护垫。饮食上多摄入含益生菌的酸奶,补充维生素增强免疫力。症状持续超过一周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分泌物检查,排除念珠菌、滴虫等特异性感染。治疗期间遵医嘱规范用药,避免症状缓解后自行停药导致复发。同时注意调节心理压力,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