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血压时通常以右上臂为准,若两侧血压差值超过20毫米汞柱需就医排查血管病变。血压测量准确性受测量姿势、袖带尺寸、测量时间等因素影响。
1、右上臂优先临床指南推荐首次测量时选择右上臂,因大多数人右臂血压值略高于左臂,这与主动脉解剖分支角度相关。使用经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袖带下缘应距肘窝2-3厘米,气囊中线对准肱动脉搏动处。测量前应静坐5分钟,双脚平放地面,背部有支撑,裸露手臂避免衣物挤压。
2、异常差值处理当双上肢血压差值持续超过20毫米汞柱时,可能提示锁骨下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或大动脉炎等血管病变。此类患者需记录双上肢血压差值,通过血管超声或CT血管造影进一步检查。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高危人群更应定期进行双侧血压对比监测。
3、特殊人群测量心律失常患者需改用听诊法水银血压计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血液透析患者应选择非瘘管侧肢体测量。孕妇推荐采用左侧卧位测量右臂血压。儿童需使用专用袖带,其宽度应覆盖上臂周长的40%-80%。
4、测量干扰因素膀胱充盈可使收缩压升高约10毫米汞柱。吸烟后30分钟内测量会导致血压暂时性升高。室温低于18摄氏度可能引起血管收缩导致测量值偏高。测量时说话或手臂悬空会使舒张压升高约6毫米汞柱。
5、动态血压监测对于诊室血压异常者,建议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白天每15-30分钟自动测量一次,夜间每30-60分钟测量,可排除白大衣高血压现象。动态血压正常值标准为24小时平均低于130/80毫米汞柱,白天低于135/85毫米汞柱,夜间低于120/70毫米汞柱。
定期校准血压计,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计量检测。家庭自测血压应早晚各测两次间隔1分钟,取后三次平均值记录。避免在运动、沐浴、饮酒或咖啡后立即测量。长期监测血压者应建立记录表格,包含测量时间、血压值、心率及当时身体状态,复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调整用药,不可自行根据单次测量结果改变治疗方案。
血压测量通常以右上臂为准,若两侧血压差值超过10毫米汞柱,建议以较高值侧手臂作为长期监测部位。
右上臂血压更接近主动脉压力,因解剖学上右侧肱动脉与主动脉分支角度更小,血管路径更直接,测量时袖带下缘应距肘窝2-3厘米,气囊中线对准肱动脉搏动点。首次测量应记录双上肢血压值,健康人群两侧差异多在5-10毫米汞柱内,若长期存在显著差异需排查锁骨下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等血管病变。居家监测建议固定使用较高值侧手臂,避免频繁更换导致数据波动。
部分特殊情况下需调整测量部位,如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淋巴回流障碍时,应选择健侧手臂测量。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侧肢体因血流动力学改变,禁止在该侧测量血压。帕金森等震颤患者可采用下肢腘动脉测量,但需注意下肢血压正常值比上肢高20-40毫米汞柱。心律失常患者需配合心电图同步测量,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测量前30分钟避免吸烟、饮咖啡及剧烈运动,静坐5分钟后开始测量。袖带尺寸需覆盖上臂围的80%,肥胖患者应选用加长型袖带。电子血压计需每半年校准一次,水银柱血压计使用前检查刻度是否归零。建议早晚固定时间各测2-3次,间隔1分钟,记录时注明测量时间、体位及用药情况,复诊时携带完整记录供医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