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通常需要做血常规、铁代谢检查、叶酸和维生素B12检测、骨髓穿刺检查、溶血检查等5项检查。
1、血常规血常规是诊断贫血的基础检查,通过检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可以初步判断贫血的严重程度和类型。血常规还能反映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情况,有助于排除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检查过程简单快捷,一般抽取静脉血即可完成。根据血常规结果,医生可以初步判断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正细胞性贫血或大细胞性贫血。
2、铁代谢检查铁代谢检查包括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指标,主要用于诊断缺铁性贫血。铁蛋白是反映体内铁储备的重要指标,其水平降低提示铁缺乏。转铁蛋白饱和度可以评估铁的利用情况。这些检查有助于区分缺铁性贫血与其他类型的贫血,并为后续补铁治疗提供依据。对于育龄期女性、儿童等缺铁性贫血高发人群,这项检查尤为重要。
3、叶酸和维生素B12检测叶酸和维生素B12检测用于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这两种营养素缺乏会导致DNA合成障碍,引起红细胞体积增大。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叶酸水平、红细胞叶酸水平和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测定。长期素食者、老年人、胃肠道手术后患者容易出现这类营养素缺乏。明确诊断后可通过补充相应营养素进行治疗。
4、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穿刺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骨髓造血情况,对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有重要价值。通过骨髓涂片和活检,可以评估各系细胞增生程度、细胞形态及比例。这项检查属于有创操作,通常在血常规和其他检查无法明确病因时进行。检查前需要进行局部麻醉,过程中可能会有轻微不适。
5、溶血检查溶血检查包括网织红细胞计数、胆红素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等,用于诊断溶血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提示骨髓代偿性增生,间接胆红素升高反映红细胞破坏增加。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提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这些检查有助于确定溶血的存在及其可能原因,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对于出现黄疸、脾大的贫血患者,这项检查尤为重要。
贫血患者在检查期间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检查前无需特殊准备,但部分项目可能需要空腹。若检查结果显示贫血,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平时注意观察自身症状变化,定期复查相关指标。避免自行服用补血药物,以免掩盖病情。
血常规检查中比较重要的项目主要有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等。这些指标能反映贫血、感染、炎症、血液系统疾病等问题。
1、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判断贫血的重要指标,正常成年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血红蛋白降低可能提示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血红蛋白升高可能与脱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关。检查发现异常时需结合红细胞参数进一步分析。
2、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正常值为4-10×10⁹/L,增高常见于细菌感染、炎症反应、白血病等,降低可能与病毒感染、放射线损伤、某些药物影响有关。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多提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常见于病毒感染。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正常值为100-300×10⁹/L,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小板增多可能增加血栓风险,可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骨髓增殖性疾病。
4、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抵御细菌感染的主要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常见于急性细菌感染、化脓性炎症,极度增高需警惕白血病。降低可能与病毒感染、放射病、某些血液病有关。
5、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正常占20%-40%,比例增高多见于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等,也可见于结核病。淋巴细胞减少可能与免疫缺陷、放射线损伤、使用免疫抑制剂有关。
血常规检查需要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变化,单一项异常可能无临床意义。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女性经期可能影响结果。发现异常指标应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进一步诊断,必要时复查或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日常注意均衡饮食,保证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摄入,避免接触苯等有害物质。